景德镇历代陶瓷名家简介
2010/12/29 21:39:22
赵慨
字叔明,晋代人,曾在晋王朝做过官。据《浮梁县志》记载,说他“道通神秘,法济生灵,……镇民多陶,悉资神佑。”景德镇陶瓷行业,一向奉他为师祖。明代洪熙年间,曾在“御器厂”建“师主庙”,后又称“佑陶灵祠”,以赵慨为“师主”、“佑陶之神”。据推断,赵慨与制瓷业的有密切的关系,对瓷器的烧造或瓷业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起初置祠庙是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后来就逐渐神化了。
陶玉
唐初景德镇锺秀里人,精于制瓷。清朝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说:“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锺秀里人陶氏所烧造。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书中对烧造瓷器的“陶氏”,是否即“载瓷入关中”的陶玉,没有交待清楚;但从下文“霍器”为霍仲初所作来判断,“陶氏”即陶玉。
霍仲初
景德镇东山里人霍仲初,也是初唐制瓷名手,与陶玉齐名。“陶窑”与“霍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唐初景德镇两座名窑。霍促初所烧造的瓷器,当时人称“霍器”,甚美,“色亦素,土土善腻,质薄,佳者莹镇如玉。”唐武德四年,他曾奉诏“制器进御”,可见其瓷质之优。
“陶窑”与“霍窑”,虽见于文献,但目前还查无实据。在对景德镇古窑址的多次发掘中,既未见唐代窑址,亦未见唐代典型器物。不过,也不能轻易否定,因为《景德镇陶录》是一本严肃的关于古瓷的著述,且历来为陶瓷学者所引用。对于历史上是否有陶、霍二窑及陶玉、霍仲初其人,现在还只能存疑,有待日后证实。
刘永之
宋代景德镇的瓷雕艺术人,善塑佛像,江西高安出土的宋代瓷观音底座有“刘永之造”字样。这尊观音,雕刻精细,堪称宋代瓷雕精品。
周丹泉
字时道,苏州人氏。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在景德镇烧瓷,为当时制瓷名手。他特别善于仿古瓷,他仿造的定鼎、文王鼎和兽面戟耳彝,尤为逼真。往往一品造出,四方竟购,以至不惜千金争市。“又能烧陶印,文式,辟邪,龟象,连环,瓦纽,皆用火范,而成色如白定,其文亦古。”(《景德镇陶录》)
崔国懋
明代景德镇的民营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制瓷名家。隆庆,万历年间的崔国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名声在周丹泉之上。他所仿宣德、成化窑的瓷器,号称“崔公窑”,名噪当时,四方争购。“所作瓷盏或较宣成两窑为大,而精好则一;余青花彩色悉同,为民窑之冠。”(蓝浦:《景德镇陶录》)
吴昊十九
姓吴,行昊十九,自号壶隐道人,浮梁景德镇人氏,约生于明嘉庆前期,卒于万历后期。能诗善书;书法近元代赵孟兆页体。毕生从事陶瓷工艺,所作色料精美,诸器皆佳,人称“壶公窑”,是一代制瓷名家。善仿宣德,永乐名瓷,精美足以乱真。所造壶类非常雅致,壶底署“壶隐道士”款。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了薄胎瓷,其中流霞盏和印幕杯尤为著名。盏色明如朱砂,杯则洁白晶莹,均薄如鸡蛋之幕,一件只重半铢。一时瓷名大振,四方争求。尽管能获大利,他却悉心研究工艺,并不好利,仍是房舍破旧,起居俭朴,过着清贫的生活。吴昊十九虽然“隐陶轮间,与众作息”,但与当时名流如万历进士、太仆少卿李日华,万历进士、御史樊玉衡等,颇有唱和。
李日华在所撰《紫桃轩杂缀》中,对他及他的陶艺评价很高,并曾寄诗说:“为觅丹砂到市廛,松声云影自壶天,凭君点出流霞盏,去泛兰亭九曲泉。”樊玉衡亦有赠诗云:“宣窑薄甚永宣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更有小诗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
由于古籍记载的疏略,在很长时间里,对吴昊十九的名字众说纷纭,或称昊十九,或称吴十九,或简吴为,莫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