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的先驱——梅建鹰先生
2016/5/17 18:26:10
梅健鹰先生
梅健鹰(1916-1990),祖籍广东台山,著名陶瓷艺术设计教育家,画家。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1950年毕业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工艺美术教育系,获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向往回到祖国并收到徐悲鸿先生邀请信,于1951年1月随第七批留学生回到祖国,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任教,参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筹建。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在陶瓷美术系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装饰》编委会委员等。曾任中国花鸟画研究会顾问,中国轻工业学会理事,中国陶瓷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轻工业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理事。
1950年,徐悲鸿致梅健鹰邀请信
1986年,为美国富兰克林礼品公司创作设计套装礼品陶瓷
20世纪50-60年代,梅健鹰先生先后参加或主持建国瓷设计、人民大会堂用瓷设计、广东石湾现代陶艺创作等重要的陶瓷设计创作。1953年,梅健鹰作为“建国瓷设计委员会”委员,参加建国瓷设计及景德镇生产监制工作。1959年,与青年教师张守智带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5级、1956级学生设计人民大会堂国宴青花餐具和茶具。
1962年,梅健鹰带领青年教师金宝升、张守智到广东石湾陶瓷美术研究所、美术陶瓷厂,进行为期半年的石湾传统工艺调研与现代陶艺创作。他在反复观摩的基础上,发现明清石湾陶瓷造型柔弱与色釉雄浑壮丽的矛盾问题,借鉴宋代陶瓷的造型特点,以简练朴素的造型表现流动变化的石湾釉色的特点。他们运用石湾陶瓷工艺创作了近百件现代陶艺作品与日用产品,并先后在广州画苑、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馆、全国政协礼堂举办“梅健鹰、金宝升、张守智石湾陶器新作展”,在全国陶瓷行业发展与工艺美术教育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1960年代,梅健鹰创作瓷州窑铁锈花瓶
1960年代,梅健鹰创作瓷州窑铁锈花瓶
1961年, 梅健鹰创作龙泉窑石榴尊
1962年,梅健鹰创作石湾红釉尊
在传统陶瓷名窑的恢复方面,他经常深入瓷区瓷厂,搞调研,做实验,用第一手数据验证成果,为研究、开发、恢复中国名窑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末,他全力投入河北磁县彭城镇磁州窑的恢复工作,在系统深入的调查基础上,运用传统陶瓷工艺设计烧制新产品,使磁州窑陶瓷焕发出新的光彩。
梅健鹰经常到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河南均窑、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山东淄博等各大瓷区瓷厂,进行产区调研和陶瓷作品创作,举办培训班和讲座,指导瓷区的产品开发,为中国陶瓷产区与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59年,梅健鹰在北京白堆子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授课
1964年夏天,梅健鹰带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61级学生去景德镇实习途中合影(前排左起:梅健鹰老师、任润生、史银章、李松林、王成喜、尹武松;二排:曹建中、陈启明;三排:邓庭叶(越南)、解逢)
198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创作作品《马蹄尊》
1989年,在新英格兰画廊创作国画《向阳花开渔家乐》
在陶瓷艺术设计教育方面,梅健鹰注重学科建设与青年教师培养。在教学中,重视学习传承中国陶瓷传统,与故宫合作,开设历代陶瓷藏品的临摹复制课程;同时还担任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的导师。从教三十余年,培养了大批陶瓷设计人才。
改革开放后,他曾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退休后,他潜心研究东西方艺术的结合,中国陶瓷与印第安陶艺的关联,并创作出了他人生又一艺术高峰。
1942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
1940-1946年,木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979年,国画《不到长城非好汉》
1980年,国画《竹》
1986年,梅健鹰挥毫做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