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史前文化的代表——马家窑
2019/3/13 17:03:56

      甘肃省临洮县城西南约十公里的洮河西岸,有个普通的村庄叫马家窑村。1924年7月,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此发现了几千年前的古文化遗存,其中以绚丽的彩陶为显著特征。从此,以该地命名的马家窑文化和甘肃彩陶闻名遐迩,迅速走进世界各地博物馆及历史、考古学领域。
 
网纹鸟纹彩陶罐
      马家窑遗址的发现和命名
      是什么机遇让一个外国人发现了马家窑?瑞典人安特生本来是个地质学家,1914年,受北洋政府之邀请,担任农商部的矿政顾问,协助寻找矿藏。后因时局混乱,在当时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下,改为寻找古生物化石和古文化遗存。1921年,他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进行了我国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我国第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
 
勾曲圆圈网线纹彩陶盆
  安特生当时认为:仰韶文化与中亚地区安诺和特里波列文化的彩陶有较多相似之处,可能存在自西向东的传播。因此,为了寻觅彩陶文化的源头,他不辞艰辛,在兵荒马乱的1923年,逆黄河而上来到甘青地区,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在这里,他先后发现并发掘了临洮辛店、马家窑、寺洼山,广河齐家坪、半山,民和马厂、民勤沙井等著名古文化遗址,并惊喜地发现,这片黄土地埋藏了大量的彩陶。他在随后发表的《甘肃考古记》一书中总结说:“甘肃考古,为期二年。足迹所涉,几及甘省大半。所得结果,颇出意料所及”,对所获得的甘肃彩陶赞美有加,称之为“精美绝伦,可为欧亚新石器时代末叶陶器之冠”。
  由于上述发现,甘肃成为当时考古学文化发现最多的省区,同时以确凿的事实从考古学上证实了甘肃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指明,彩陶是甘肃史前文化的鲜明特征。马家窑文化和甘肃彩陶自此步入了学术界的论坛,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当时虽然发现了马家窑遗址,但安特生囿于资料所限,并没有提出单独命名的问题。他认为马家窑、半山遗存应归入仰韶文化的范畴,据此,安特生将甘肃史前文化分为六期:即齐家期、仰韶期(半山、马家窑)、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1949年以前,学术界一般将马家窑、半山这类遗存称作甘肃仰韶文化。
 
神人纹彩陶壶
  1945年4—5月,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洮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及发掘,在宁定(现广和)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填土中,发现甘肃仰韶的2片典型彩陶,据此认定:甘肃仰韶应早于齐家文化,纠正了安特生关于两者之间的错误排序。1949年,夏鼐在《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中认为:“马家窑文化便是安特生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但是它与河南的仰韶文化颇多不同,所以我以为不若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另定一名称”,他首次提出,过去所称的“甘肃仰韶文化”,应单独命名为马家窑文化,这一观点,逐渐被考古学界认可并接受。自此,马家窑遗址发现以后,历经二十五年,被认定为马家窑文化的命名地。1961年,我国考古权威部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一书开始使用“马家窑文化”这一名称,并将半山、马厂类型归入马家窑文化。1988年1月13日,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窑文化的分布、分期与源流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又恰好处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之中,所以这里是探索和解决史前研究一些重大学术课题的关键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甘肃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包括马家窑文化的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在积累了大量考古资料的基础之上,历经近百年的探索,我们对马家窑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及六盘山,西至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