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辽代瓷器欣赏
2018/3/4 14:27:45
在清朝之前,早已经有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建国超过了二百年——契丹人建立的辽国。
在咱们过去的历史讲述中,往往是站在北宋的视角,大辽经常是作为大宋的对手出现。在民间,由于评书《杨家将》的深入人心,大辽更是作为坏人出现的。
然而,历史哪有这么是非分明……
先看一下这三张古代地图——
大宋版图
大辽版图
幽云十六州版图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原居辽河上游。公元916年,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立国,国号契丹。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
大辽是一个在草原上成长起来的王朝,草原上的契丹人,本来都是部落联盟的形式。如果不是历史上的机缘巧合与天上掉馅饼,估计契丹王朝也超不过百年。
第一个机会是后晋的皇帝石敬瑭奉献的。这位中学历史课本上臭名昭著的所谓儿皇帝石敬瑭,为了寻找支持者,便想拉拢北方王朝大辽。
先简单说一下当时的背景:中国大地上正处于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阶段,北方尤其混乱。石敬瑭向当时的大辽皇帝耶律德光许诺:一旦大辽帮助自己登基,便可以割让幽云十六州,每年向大辽进贡,并认耶律德光为父。
于是,大辽一直占据着幽云十六州,成为中原汉人心头永远的痛。
第二个机会是:公元1004年,辽宋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向大辽每年提供巨额岁币。
幽云十六州只占大辽总疆域的很小一部分,但是人口却占到大辽总人口的60%还多,常住人口主要就是长城以南的农耕汉人。这些汉人为大辽提供了至关重要、稳定的中央财政收入。
再加上后来的北宋岁币收入,于是,大辽终于走出了草原民族政权发展的死结: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
再然后,大辽进行了一项制度创新,放弃了简单的全面汉化追求,建立起南北两院制度:
南院用儒家的方式来治理汉人,治理的地方主要就是在幽云十六州;北院则以草原的方式来治理契丹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二元帝国这种形式给制度化了。正因为如此,大辽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延续了200多年的、由游牧者建立的帝国。
再说一句: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均采用了大辽的二元制帝国治理方式,也为后来康熙能够将统治的地域版图拓展到长城以北,最终为今天中国的庞大疆域,奠定了重要的古代制度基础。
重新认识那一段历史,太有必要了。
辽境内生活着许多民族,据《辽史》记载可分为两类:一是“耕稼以食,城郭以居”的汉人及原属于渤海国的一部分人;另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许多游牧民族。
两种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辽代文化的双重性,辽代陶瓷也相应地出现了两种造型:
一类是具有中原特点的传统器型,如碗、杯、盘、注壶、托盏等;
另一类则是契丹形式的草原器型,如鸡冠壶、凤首壶、海棠长盘等。辽代瓷器以白瓷和彩色釉陶(即“辽三彩”)为主,处于唐、宋瓷器的过渡阶段。
鸡冠壶,是辽代陶瓷中最具草原特色的代表器物。
辽 褐釉鸡冠壶 1956年北京市复兴门外出土
辽代契丹族为便于携带水、奶等液体,多以皮革缝制皮囊,悬挂在马鞍上。鸡冠壶的造型便来源于这种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容器,最初称为“皮囊壶”。因早期鸡冠壶在壶的上部饰有鸡冠状孔鼻,故名“鸡冠壶”。
辽代中期鸡冠壶演变成双孔,形似马镫,因此又被称为“马镫壶”。根据鸡冠壶的基本类型,可以将其归纳为两大类:孔鼻式和提梁式。
辽 白釉鸡冠壶
辽 酱釉猴纽盖鸡冠壶 北京顺义辽墓出土
辽 白釉鸡冠壶
辽 绿釉鸡冠壶
辽 三彩釉鸡冠壶
辽白瓷,与定窑白瓷非常像,不是专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