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民族民间

张守智
我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1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的52班,那时的学制是3年,54届毕业,是中央美院建制后陶瓷专业第一届本科生,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从陶人。我的设计专业方向是日用陶瓷。我的设计生活,是同共和国的陶瓷恢复发展一起走来的,我的设计与教学经历,伴随着我国日用陶瓷生产方式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过渡发展的历史,是身处其中的见证者。我所学艺术设计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徐悲鸿院长在美院成立时提出了建院方针:“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中国美术”。我的预科美术基础(素描、水彩)造型能力的训练、文艺理论学习,授教于左辉、邓树(班主任)、肖淑芳、王逊教授,素描课还有幸赶上了徐悲鸿院长亲临串堂辅导。那时是美院的“火红年代”,美术教学按照座谈会讲话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精神,强调艺术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生课内课外的艺术实践活动非常丰富。利用学习假期,我们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体验生活,画速写收集素材。暑假我们去新华印刷厂下车间,参加劳动印“毛选”,办工人美术班出板报。寒假去京郊农村“人民公社”慰问农民,做春节文艺演出。我是美院教师学生业余文工团的副团长,组织同学为“荷花舞”、“采茶扑蝶舞”、“大马戏团”等节目做服装、道具,为演出搭台拉幕,偶尔节目空场接不上角儿,也来段陕北民歌“大红公鸡”, 或和同台搭档杨姿艳(女)同学一起唱段新编自画的“拉洋片儿”,补个空儿。我在学生会中苏友好部任部长,周末组织师生去苏联使馆对外文化俱乐部听音乐会。考入北京大学生男声合唱团(第二男低音部),音乐指挥李德伦老师每周日教我们练唱。1951年国庆节前,教务处派我随大三班同学蹇人斌(丁武)去国庆指挥部参与全国学联队形设计,分配给我的任务是为美院雕塑系毛主席石膏立像与慕贞女中红五星方队的队形排练做领队。在课内外的活动中,同学们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热爱生活。
预科学习结束分专业,全年级同学填表一句话:“服从祖国需要。”同学们就是那样单纯,国家培养我,人是国家的。一百五十多同学坐在礼堂听教务处念名单,念到最后“陶瓷科(专业)学生四名—施于人、齐国瑞,正、副班长,和金宝陞、张守智两同学,专业分配完毕”,会场哄堂大笑,“两个学生、两班长”。笑归笑,可我们的陶瓷科师资阵容最强大,六位老师教授和四位陶瓷师傅,教我们四个学子,有谁能比我们幸福,能不好好学习吗!
中央美院为开办建制后恢复的陶瓷专业,充实教学课程,提高教学水平,重组师资阵容,江丰院长从中央轻工业部请来了任职陶瓷总工程师的祝大年教授任陶瓷科主任。先生早年在杭州艺专学绘画,在北平艺专学雕塑,后留学日本东京帝国美专学习陶瓷专业。祝先生是一位艺术与科学融于一身的全才陶瓷专家,教授陶瓷工艺学,也是专业创作设计主课的导师。郑可教授留学法国学习金属工艺专业,教授装饰雕塑,梅健鹰教授留学美国,教授陶器(陶艺),也是我的毕业设计导师。高庄教授(参加国徽设计和国徽浮雕造型的定型人)从清华大学营造系调来,是我专业学习造型的启蒙老师,令我终身受益。资深传统瓷器彩绘专家郑乃衡先生,教授古、粉彩陶瓷装饰基础。学院陶瓷试验室的四位教辅师父,瓷器付凌、陶器徐汉臣、瓷器花纸工艺舒玉贵和建筑装饰琉璃瓦武文治师傅,每人在本行从原料、成型、装饰,直到烧成工艺,都是全能一手活,为我们学习陶瓷专业,提供了优越与极为难得的条件。
我们所在的实用美术系,经高校院系调整,于52年将华东分院与中央美院的两个实用美术系合并,在中央美院定名&ldqu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