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孟树锋
2022/4/28 11:42:09
在中国第一高楼——126层高的上海中心大厦,当代顶级陶艺大师的作品一一展陈。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锋创作的“红底玉缕耀瓷刻花牡丹纹大梅瓶”位列其中,标价650万元。
孟树锋的这件耀瓷精品高48.5厘米,瓶身青釉满施、冰纹密布,所刻缠枝牡丹刀锋犀利、线条流畅、纹样活泼。尤其令人叫绝的是,他运用独创的烧制技艺,使梅瓶上的牡丹呈现出青、赤、粉、金4种颜色。
透过“红底玉缕耀瓷刻花牡丹纹大梅瓶”,我们仿佛望见了耀州窑历时1400年不熄的炉火,望见了那“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千年传承。
千年炉火 生生不息
铜川曾是有名的产煤区,煤储丰富,煤的发热量高,为烧制瓷器提供了燃料;漆水河、沮河自古相伴,不仅为制瓷提供了水源,还在陆路交通不便时成为耀州瓷重要的外运通道;当地储藏丰富的制坯坩土和制釉配料,也为耀州窑瓷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唐、五代、宋、金时期,耀州窑是北方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非常广泛的窑场之一。除烧造优质青瓷外,耀州窑亦曾兼烧黑、白、茶、黄、酱、花釉瓷,素胎黑彩和多种釉上或釉下的彩绘瓷,以及唐三彩和低温釉单彩等。耀州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手工
制作技艺。
成型是陶瓷制作中最为重要的工序之一。宋代《德应侯碑》中“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就记录了宋代耀州瓷轮制成型的技艺及其水平。轮制成型又称手拉坯成型,是使用轮子快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坯体成型的技法。手拉坯时,匠人将揉好的泥团放置于转盘中央,搅动轮盘,通过双手对泥团施加压力和调整轮盘转速,直至成型完成。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产量大、产品规格一致的特点,时至今日仍被广泛使用。
倒流壶刻花工艺进行时
刻花工艺是耀州窑最具特色和艺术表现力的技艺之一。人们只要说到耀州窑瓷器,就会提起其精湛的刻花工艺。
耀州窑瓷器上使用刻花工艺雕饰出的纹样轮廓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立体,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刻花纹路与典雅的釉色相结合,青釉将凹痕填平,洒脱奔放、流畅起伏的纹路看似凹凸有致,摸上去却近乎平滑,“北方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实至名归。
耀州瓷的纹饰也令人称道,反映现实生活的具象纹饰经过概括和提炼,乃至夸张变形,并未失去物象的本质特征,反而更加富有表现力和生活情趣;反映抽象概念的文字与图形,使用点、线、面元素形成和谐而灵动的装饰纹样,借此表达不同的意趣。
五福洗
大师引领 技艺传承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耀州瓷所蕴含的精神基因和艺术基因传承从未间断。
在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唐宋耀瓷文化产业园的孟树锋陶瓷研究工作室研习创作基地,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孟树锋腰间系着围裙,平和的目光投向手中的陶坯。
“我正在创作黑釉凸线纹盘口瓶。你们看到的这道工序是做凸线纹,这是宋代耀州窑的一种刀刻方法,从唐代演变而来。”孟树锋说,“工序太繁琐了,每一步都要仔细,否则前功尽弃。全国目前还没有其他人做。”
顺着孟树锋的目光望去,盘口瓶泥坯上已标注出一道道黑色的线条。他沿着线条打毛,用密集的小锯齿增大黏合力,以便让泥条贴合严密。随后,他用特制的小工具,像压饸饹一样,压出细而平滑的泥条,接着,用小刷子在打毛的地方湿水涂泥浆,继而把泥条小心翼翼地压上去,再用签子把泥条排列规整……整个过程可谓精雕细琢。
孟树锋常常调侃自己是“捏泥蛋蛋的”,可透过上泥条这样一道小小工序,便知一件艺术品所蕴含的匠心。
在与耀州瓷相伴的近50年中,孟树锋通过潜心钻研和努力探索,将耀州青瓷传统的烧造工艺、刻花工艺、制瓷工艺完美结合,制作出了一件件耀州青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