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艺术家孙威那些“认命”的故事
2022/2/16 12:57:27

孙威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
在上林湖畔的匡堰镇倡隆村的慈溪市越窑青瓷研究所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小心翼翼地将几只青瓷小件从窑炉中取出,捧到工作室的大桌子上。
这些来自游人的“作品”,摸上去还有热乎乎的炉温,有些甚至并不具有完整的器型,但孙威很在意,他把它们小心翼翼地置于桌面的空阔处,准备随后给大家快递到门。
一位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拥有多种头衔的工艺美术大师,必然给人一种颇有岁月感的想象。
但孙威其实是一位80后。
而他真正的青瓷人生,从二十八九岁才开始——那是他从大学里的体育专业毕业,当了两个月的体育老师,而后经历了数次创业失败而“认命”的结果。
但十多年过去,他说,感觉自己天生就是要做陶瓷的。
 
孙威
生于1981年,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班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传承人。
“吧嗒吧嗒”
孙威是龙泉人,生于陶瓷之家,他的父母亲都曾是国营龙泉瓷厂的员工。大概两三岁时,他就被父母带在身边,浸润在瓷厂的氛围中。
只是,要说幼时关于陶瓷的记忆,他的脑海中只有工厂门口那个一直在碓瓷土的水车,一刻不歇地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
等到他十五六岁,父母开办了自己的瓷器作坊。孙威的个子高、力气大,时常被叫到厂里帮忙,卸泥巴是家常便饭,那些一米多的花瓶要抬起上釉的时候,也需要他出手。
如何来形容自己的少年时代与瓷器的关系?孙威有些犹疑。揉泥、上釉那都是十五六岁就学会了的,因为,“工厂是自家的,家里什么活都要干”,而把制瓷作为终生的事业,这个时候的孙威从未想过,他有更多自己向往的远方。
很自然,8岁就进入少年体校的他,进入大学读的也是体育专业。如果按照这样的人生轨迹走下去,孙威离陶瓷一定会越来越远。
可是,在2001年的暑期,发生了一件事。
在此之前,慈溪一直在寻找人才,以求恢复上林湖的越窑,龙泉是相关工作人员考察的一站。孙威的父亲孙迈华就是在这个阶段被作为人才引进慈溪。于是,孙威就跟随父亲,把户口一起迁到慈溪。这个时候,他正在读大一,迁居对他的影响并不大,不过是暑假回家多了一个选择而已。
说到自己的父亲孙迈华,孙威用了一个形容词“活跃”,灵活的性格与高超的技艺连缀在一起,让孙迈华在当时的青瓷圈风生水起。但就在这样一个人生的高光时期,他选择来到慈溪,原因也很简单——与其他方面相比,恢复一个越窑的窑口更伟大。
“把一个窑口做好了,越窑重兴,后续很多人都在这个基础上做得更好。”这是孙威对父亲那句话的诠释。就这样,他和父亲从龙泉来到慈溪,二十年弹指而过。
 
孙威真正开始学习陶瓷,是大学毕业很久之后的事情。毕业之初,他非常坚定地背向亲友的齐声“规劝”,按照自己想走的路,从体育教师的岗位上辞职,去创办公司,而后亏空而归。
“从小跟瓷器打交道,再去干这个行业,肯定不喜欢。人家老说耳濡目染,我说我都是被动接受,从来没有主动去接受过,因为家里做瓷器,我没办法,只得接受了。”
回想起来,2008年是孙威比较落魄的一段时间,“出去闯没成功,在家里待着又很无趣。”此时的他,已经结婚生子,自己也觉得需要坐下来好好思考一下往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我小时候记忆里,只有瓷厂门口的水车碓泥巴的声音,吧嗒吧嗒的,就记住那个东西。我忽然觉得我好像天生就应该去做陶瓷。”
孙威说,在那个瞬间,他“认命”了,认命了也就开始了,当然,这个“命”更多的是使命。
文火炖肘子
家人没有想到,那个一直想逃离瓷器的孙威,投入起来竟然如此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