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青者的复烧之路——朱文立、朱宇华父女的天青与曦青
2019/11/1 17:48:49

 
      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先生今年七十有余,和汝瓷打了四十年交道,让曾经断烧失传八百年的汝窑及北宋官窑重回世间。如今,他一面继续完善工艺,一面和女儿朱宇华一道,将毕生积淀化为举重若轻,在天青之外,复刻、研发北宋曦青釉,使历代人为之倾倒的青色从高古走入生活,成为可触可感可用的日用佳物。
      天青[天地相接处,一抹青蓝]
      还是从如雷贯耳的“天青”说起。
      青如天,面如玉,是中国古代制瓷匠人苦苦追寻数千年的一场梦,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亲下指示:“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寄望制瓷匠人能烧出天地相接处那一抹青蓝之色。
      再往后,天青釉汝窑达成了“千峰碧波”般的温润细腻,成就了北宋陶瓷艺术的巅峰。也位列“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
 
汝窑 天青釉弦纹樽(复烧) 朱文立作品
      但历史上的汝窑,其开窑时间只有约莫四十年。即便今人已成功恢复汝窑天青釉,但这曾经短暂的存续期间给后世瓷人留下一连串青色的迷雾。
      好在北宋是青瓷烧造的高峰,在存世稀少的汝窑真品之外,我们还能从其他相对临近时期的瓷器、瓷片和窑址遗存中寻到这抹青色的勾连或传承。
      譬如北宋官窑及其前身。
 
宋代汝瓷残片(左)与今人复烧的汝瓷(右 朱文立作品)
      北宋官窑 [色好者与汝窑相类]
      北宋官窑亦是五大名窑之一,所制成的器物不仅器形专有,且只有精品才能入选宫廷,其余则就地销毁,不再流入民间。
      北宋官窑的釉色更追求“玉色”,但与汝瓷有极相似之处,《格物要论》中就有“(北宋官瓷)色好者与汝窑相类”的记载。此外,从出土器具来看,张公巷北宋官窑中的粉青印花器物非常少见,印花浅而细腻、线条流畅,可谓独树一帜。
      但同汝窑近似,北宋灭亡后,北宋官窑也断烧失传。
 
北宋官窑残片(出自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
      曦青[痴青者的复烧之路]
      其实,早在明清,数位皇帝就试图恢复失传的汝窑工艺,但均告失败。
      如今,断烧八百余年的汝瓷、北宋官瓷已重回人间,但回望这艰难的当代复烧历程,就不得不说到朱文立先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2016年,作为全国陶瓷行业的唯一受邀者,参与拍摄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系列纪录片。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朱文立先后成功恢复了临汝窑豆绿釉、汝窑天青釉和北宋官瓷烧造技艺。他还致力于寻找古代瓷窑遗址,先后发现文庙汝窑遗址、张公巷窑遗址、唐代风穴寺窑遗址等。
 
朱文立正在调配釉果
      其间,在2007年前后,遍访汝州古代窑址的朱文立发现了大峪东沟西窑址。
      从窑址附近散落的瓷片来看,其印花残片风格与张公巷北宋官窑相似,胎薄质密,施釉均匀,还有一种豌豆青釉。
      通过反复对比,并鉴于古代窑厂之间通常有较为密切的工艺影响关系,朱文立先生推想:东沟西窑址很可能是张公巷北宋官窑的前身,尤其是豌豆青釉为张公巷所继承,发展出制作更加精细、釉色更加纯正的张公巷北宋官窑风格。
      于是,专注于恢复古代瓷器烧造技艺的朱文立,在大峪东沟西窑址出土残片的基础上,复原、研发出介于豆绿与天青之间的“曦青”。
 
北宋曦青釉
      “曦”即早晨,如果天青是雨过天晴的一片清朗,那么曦青则有些混沌,带着太阳初初露头的暖色,也暗含了与北宋早期官窑的源流呼应。
      要知道,历史名瓷的复烧或研发过程并非简单的效仿,而是从原料采集、制作工艺、成品形态、艺术成就上恢复出千年前的原有状态。这既是对中国古代陶瓷审美巅峰的致敬,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