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树锋 ▏耀州青瓷一以贯之的传承情结
2019/9/19 11:56:51
“青泥巧做似范金,精刻细雕琢彩云。
窑火赤焰成佳器,千峰翠色乐无垠。”
陶的目的是塑型,塑造的艺术家自己的型,技艺的型,人格的型,道德的型。瓷煅烧的是艺术家自己的灵魂,信仰的灵魂,文化的灵魂,希望的灵魂,品质的灵魂。作为西北、西南16个省区唯一的传统陶瓷全套工艺都熟练掌握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孟树锋大师,一生都在用心塑造自己的型,煅烧自己灵魂,树立自己的品质道德。
“沉云绵雨花萎然,老骨先觉贵意寒;
且待来日龙霜降,再赏西岺千山岚。”
这是三十多年前孟树锋大师年青时,对未来的憧憬而作。孟树锋生长于陶瓷世家,有物证可考,在明代他的家族便开始做陶,并拥有自家的窑场,陶瓷世家的后代,故乡的传统信仰和艺术基因从不曾断,他六十多岁的人生,如一枚青瓷优雅中沉淀了火的热烈和俯仰波折的过往。世间事,多因爱而生。孟树锋对陶瓷的深情,必将同青瓷被铭记。
“双伍端阳不回还,冀豫古窑步盘迁;待到片片堆成岳,明辉长风渡人缘。”
这是1984年端午孟树锋怀揣梦想奔波于河南郏县窑址考察学习而作的一首诗。那时他接受了陕西省外事办和日本亚细亚文化交流中心要在日本东京举办“耀州窑孟树锋陶瓷作品展”的任务,到北京向恩师李国桢、梁任生及师祖张仃先生汇报,求得赐教后调查了大半个中国的古窑址与正在生产或研究复制的名瓷,重点落在恩师家乡休整总结。与其说是对古今陶瓷的考察学习,倒不如说是对恩师家乡——钧窑、汝窑、郏县窑、神前、神垕这片人杰地灵的山水,为何能出李国桢这样伟大的陶瓷科学家的谜团探索。如今看来,这次游学,以及后来数十年外出每到一地必探索古窑址,向专家、同行和标本请教学习的积累,正是他以耀州窑为重点而与全国的古窑古瓷皆通,以日用陶瓷设计、艺术陶瓷创作为基本,向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工业陶瓷等联通,以陶瓷艺术研究创作为正,向陶瓷材料工艺、窑炉结构的热工及烧成技术、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融通,铸就崇高品德与专业功力的秘诀所在。
耀州青瓷橄榄绿中闪着一点黄,玻璃质釉下的刻花优雅浮现,是温文尔雅,高贵沉着的艺术。有着千年文化的耀州窑是宋代唯一能与“ 官、汝、哥、定、钧 ” 五大名窑比肩的青瓷窑场。耀州瓷曾畅销于古丝绸之路。始于唐,成于五代,盛于宋,没落于元,是北方的一个官窑,存活1400年炉火不熄,是中国古陶瓷史上重要的符号。入宋以后,刻花青瓷达到鼎盛时期,因其“巧如范金,精如琢玉”的工艺而畅销,沿着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再至阿曼、埃及、坦桑尼亚、东到朝鲜半岛、日本,南及越南、斯里兰卡。宋时耀州瓷在近100年的时间里为朝廷烧制贡瓷,形成“ 十里陶场 ”的盛景;其前面的五代和后面的金朝,都是皇室专制的官窑贡品。耀州瓷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区位优势,丰富的陶土资源,瓷质细腻 ,色泽青翠晶莹,线条明快流畅 ,造型端庄厚朴。可惜在元代兵火中消亡殆尽,虽然说陶瓷制造依然沿续,但是高峰转向了铁锈花瓷,其它的皆是初创时期的黑釉、白釉及特别稀少的黑白釉剔花瓷,青瓷则没有丁点声息。1974年,中国当代最有成就与贡献的陶瓷科学家——李国桢先生背负着陕西省的科研任务,带领着陕西省轻工业研究所硅酸盐室的冯祖娣、魏青梅、何新民等专业团队,来到了孟树锋的家乡和他工作的铜川市陈炉陶瓷厂,开始了耀州青瓷的研究恢复工作。领导安排孟树锋照顾李先生的工作与生活,使这一对如今陶瓷行业里情深名馨的师徒结定了善缘。多少次早出晚归的查找资料、调整配方、成型刻花的琢磨、小“马蹄窑”和方形倒焰窑交替的锻烧,于19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