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选择和指向。
      此外,这些器物大多胎壁薄锐,造型精巧。尤其是天青釉瓷中多见的茶酒具类,有仿金银器、漆器造型,精致秀丽。如花口5~12曲的碗或盏,海棠形耳杯和撇足高杯,托台周围模印一圈莲瓣的盏托以及瓜蒂钮的细巧器盖等等。
      因主要以娇嫩玉润的釉色釉质呈现美感,故天青釉瓷以素面为主,仅有少量的釉下划花、仿生的小贴花、模印和深刻花装饰。且多为局部的点缀,只有深刻花是饰满全器。深刻花只见于灰白胎瓷,其中的典型天青釉瓷占比较多。主要装饰于执壶、罐、瓶等琢器上,由于刻痕深锐,立体感极强。刻花特点是大花大叶,一枝绕满全器,与橄榄绿瓷繁密刻花不同,但其犀利的浮雕般的刻花风格,则是后者的滥觞。
      (二)工艺成就
      综合上述耀州窑天青釉瓷胎釉、装烧等工艺特点,并将之与越窑秘色瓷和汝窑天青釉瓷对比,耀州窑天青釉瓷主要工艺成就如下:
      1.天青釉色及厚釉
      耀州窑天青釉色与越窑秘色瓷呈色最大的不同是,后者表面的呈色是釉色与胎色的合成,而釉本身是玻璃质感的翠绿色,故有“千峰翠色”之誉;耀州窑天青釉是“青”和“蓝”的调子,聚釉处尤其如此,故釉之天青色,始于耀州窑。此外,耀州窑天青釉釉层厚而略失透,越窑秘色瓷为薄的透明釉。这种厚而失透的天青釉风格被汝窑所继承并发扬。汝窑天青釉与耀州窑天青釉不同的是,耀州窑天青釉釉下灰白胎或表面施化妆土,釉色娇媚滋润但略趋于浅淡;汝窑釉下为香灰色胎,并且不施化妆土,故天青釉色被衬托的更深沉含蓄。汝窑的这一工艺被南宋官窑所继承。
      2.薄胎瓷
      耀州窑青瓷器中的薄胎者,胎壁厚不足2毫米,但依然造型规整。耀州窑灰白胎青瓷的胎釉成分,与中国古陶瓷史上最早的薄胎瓷——隋代邢窑细白瓷的成分类似,皆为高铝高钾,这是其薄胎瓷工艺烧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薄胎特征虽然在汝窑瓷中并不很突出,但南宋官、龙泉仿官中的薄胎瓷较多见。
      3.垫烧及足底处理工艺
      耀州窑五代——宋初青瓷大部分为釉裹全器,以M型匣钵单件装烧。一些坯件满釉后削去足底釉,直接置于匣钵内装烧。未削足釉的坯件,在器底以三角形支垫或三撮石英砂粒垫支,隔开器与匣。支垫留下的三点支痕远小于唐代的三角垫支痕,有的如芝麻粒大小(图一)。这种满釉垫烧的方式始于汉唐釉陶生产,耀州窑唐五代继承并进一步精细化,同时,也被汝窑沿用,除三角形支垫外,汝窑的环形或璧形垫圈加支钉的工艺,也早见于耀州窑(图三)。
 
图一 芝麻钉支痕的五代青瓷盘
 
图二 耀州窑唐代玉环足天青釉碗
 
图三 耀州窑五代垫烧具
      耀州窑满釉削足底露胎的作法,多见于灰白胎器,尤其深刻花的灰白胎瓷皆如此。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往往呈淡粉色或桔红色。这种工艺与南宋官、龙泉仿官的紫口铁足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二者露胎处呈色有区别而已。
      四、耀州窑天青釉瓷的创烧和流行时间
      按照《五代黄堡窑址》刊布的信息,天青釉瓷全部属于五代时期,但有学者提出疑议。彭善国认为“《五代黄堡窑址》与这些辽墓出土几乎相同的标本……时代为10世纪中期前后到11世纪初,它们正好弥补了《宋代耀州窑址》报告中北宋早期(960~1022年)标本的缺环”。易立将墓葬、塔基及能够和这些资料类比的窑址出土物分为两期:第一期:10世纪中叶及稍后一段,约相当于五代末期,以陕西彬县冯晖墓(958)、洛阳C8M972为代表;第二期:10世纪后半至11世纪中叶,即北宋早期。以定州静志寺塔基、河北平泉小吉沟墓、辽宁叶茂台M7和M22等墓出土物为代表。
      上述研究均认为,《五代黄堡窑址》刊布的青瓷中,有一部分年代属于北宋初期,这样,其中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