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远而深刻的。


明末清初阶段的政权更替导致了陶瓷风格和技艺的转换,一脉相承的汉文化产生了断层,清代晚期以后至今,以长石等化工材料替代草木灰入釉,基本成为主导,传统草木灰釉的运用和发展产生了较长时期的空白。尽管现代陶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古代的总和,尽管各个历史窑区都在争先恐后地建造陶瓷产业园或者陶艺小镇,但我们想想,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技艺结晶我们传承了多少?我们各个窑区所谓的创新制品与各个博物馆无言的古器相距多远?轻易抛弃传统是可悲的,在未来陶瓷的传承与发展中,草木灰釉的价值和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来源是陶瓷发展的重要源泉,我们应重视这种传统釉用工艺的挖掘和创新运用。
 
【柴烧实证实验的探讨】
从技术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人为地利用草木灰作为釉的主要成分是十分便捷有利的。但在较多的学术文章中却往往以讹传讹,简单地认为早期瓷器的釉是含钙的石灰釉,我个人认为这值得商榷。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往前发展的,技术的发展往往也呈现这个规律,古代陶瓷材料的选取一般都就地取材,而先民已经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草木灰成釉的方法,自然不必舍近求远或者舍简逐繁。从已做过的草木灰成分测试数据中,我们了解到:一般阔叶树灰的氧化钙含量约百分之二十,钾含量约百分之十。小灌木灰的氧化钙含量约百分之二十五,钾含量约百分之五。因此,釉中钙的含量完全可以从各类柴草灰中取得,而不必采用难以粉碎的石灰石或者成本更高的石灰,何况,石灰生产利用的起源未必与原始青瓷的起源同步。
本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原则,我直接收集柴窑和民间柴灶中的灰烬进行实证试验。
 
1.淘洗草木灰制釉施于坯体。
2.球磨粉碎草木灰制釉施于坯体。
3.将草木灰与含铁量较低的黏土适当配比制釉施于坯体。
4.将草木灰与含铁量较高的黏土适当配比制釉施于坯体。
经过试验,基本证实用就地取材的草木灰与黏土或易粉碎的矿物质可以解决传统陶瓷制釉的问题。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我们知道草木灰与黏土或易粉碎的矿物质与火的不同组合、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釉面效果。除此以外,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地质构造丰富,植被分布多样,文化和技术发展状况不一,这些多种多样的外部环境恰恰也造就了众多民间窑口不同成就的异彩纷呈,但是要较深入了解和恢复古代的传统技艺,还有待时日。在恢复传统技艺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吸收陶瓷科技研究的成果,比如上硅所和其他科研机构的各类检测数据和分析 结果,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学习体会和实证实验的目的,我仅用就地取来的各类草木灰和黏土制釉,结合不同的烧成曲线做了一些尝试。
1.选取含钙高的树木灰与含铁低的黏土,适当添加其他种属的草木灰制成青釉,如下图。
 
2.选取含钙高的树木灰与含铁较高的黏土,适当添加其他种属的草木灰制成酱黄釉,如下图。(图31-33)
 
3.选取含钙高的树木灰与含铁高的黏土,适当添加其他种属的草木灰制成底釉。选取含硅高的树木灰与适当添加其他种属的草木灰制成面釉。二者结合装饰运用,如下图。(图34-39)
 
4.选取含钙高的树木灰与含铁高的黏土,适当添加其他种属的草木灰制成底釉。将桑树树叶或其他树叶放置施釉坯体表面入窑烧制,如下图。(图40-41)
 
5.选取含钙高的树木灰与含铁高的黏土,适当添加其他种属的草木灰制成黏度较小的黑釉,分别采用不同的烧成曲线和不同的烧制气氛,如下图。(图42-45)
 
这系列试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变化,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1.落灰不仅可以在裸坯上产生釉的效果,而且落灰在釉坯上更可以产生丰富变化。
2.不同的烧制方法、不同的烧制气氛以及不同的烧制燃材都可影响釉面效果。
【结语】
由于时间有限,还有很多尝试没有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