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锋的钧瓷艺术成就
2014/4/2 13:21:07

    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家,2008年被河南省总工会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杨晓锋出身于钧瓷世家,其父杨志乃是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言传身教,使他从小便深受钧瓷艺术的熏陶和滋润。他后来又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福安,学习陶瓷艺术创作技艺。由于他肯吃苦,悟性好,深得师傅和单位领导器重,被保送到江西景德镇陶瓷学校深造,是师从著名陶瓷专家周国祯,吕品昌教授,学习陶瓷雕塑和美学理论等艺术学科,这使得他的钧瓷技术得到更全面的提升。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探索,他在钧瓷艺术方面独成一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天人合一的钧瓷理论 
  杨晓锋认为,陶瓷艺术的魅力在于人和泥土的对话。当你用心去倾听这种对话时,会感受到“那念出的阿弥陀佛已不再是人的声音,而是佛之声;那陶工的手已不是他的手,而是自然之手。”
  杨晓锋把钧瓷看成了有生命现象的人,去感知,去疼爱。钧瓷是有灵性的,有思想的,有喜怒哀乐的!在他看来,仅仅是做钧瓷,也不过是一个泥水匠,不能算做钧瓷艺术家。作为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钧瓷人,要领会钧瓷的精神,还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要把器物当成人去爱,这样才能做出好钧瓷,才配得上钧瓷艺术家的称号。
  他将他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钧瓷作品。比如《涟漪》,作品似水滴入池中微波荡漾,又激起水滴一般。作品线条变化异常,坯体大小反差极大,是手拉坯技法中大扩张,紧收缩的代表。作品用钧瓷窑变釉色烧成,釉色的流动渗化中,往往会形成自然景观的釉色图画,让我们联想到敦煌婀娜多次的仙女,舒展长袖漂浮在天际,只可欣赏而无法模拟的舞姿。
  二、承前启后的钧瓷技法
  杨晓锋不是夸夸其谈的人,和人说话时,习惯于倾听,偶尔插上一两句话,给人的感觉有些木讷。他做钧瓷时更是不说话,全身心地投入,真正的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他木讷吗?不!中国有句古话,大智若愚!他总在思考,在默默地探索有关钧瓷的事情。他十五岁从事钧瓷这门艺术,二十多年来,他常常想到祖辈们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思考祖辈们创作钧瓷的艰辛。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个开放的时代,是个提倡改革创新的时代。钧瓷作为一门艺术,也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才有生命力!钧瓷的创新不仅体现在釉色造型等方面,还要在技法上创新。
  他认为,艺术在没有分阶级之前,没有艺和匠之分,只有水平的高低之别。艺术既是技艺,技艺也是艺术,所以技艺是从事陶瓷艺术的基础。因此,对于一个优秀的陶瓷人来说,首先必须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然后才有资格来当陶瓷艺术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技巧越高,艺术作品越好。最伟大的艺术力量要得到恰如其分的显示,就要由艺术力量相当的第一流的技巧。
  悬空无接缝拉坯法  千百年来,拉坯成型的技艺被一代又一代的钧瓷艺人们传承着,从选料、炼泥、揉泥到上轮盘拉坯等等,他们在不断探索着。二十多年来,杨晓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出“悬空无接缝拉坯法”。这种方法是在继承前人拉坯法的基础上一次大胆的创新,它主要是对泥性的充分理解,运用泥的张力和技巧,一次性完成双层泥胎或多层泥胎的成型,它不但丰富了拉坯成型的方法,而且填补了拉坯不能做双层或多层悬空成型的空白,同时也使拉坯的艺术效果得到了艺术的升华。《天池笔洗》就是用特殊材料手拉坯真空拉压技法成型的。作品稳重端庄,使缓缓下凹的洗池施以钧瓷窑变天青月白釉与红紫交错,似天上昆仑之峰,使人叹为观止。
  跳刀纹饰技法  自古以来,钧瓷的造型和釉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型通过釉来体现它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