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淄博窑三彩俑
2013/9/29 15:10:38

淄博窑从东魏时期开始烧造青瓷,是北方地区最早的瓷器产地之一。其在千余年的陶瓷器烧造历史中,生产出许多深具特色的品种,金代三彩器是其中代表之一。三彩器属于低温铅釉陶器,釉陶的烧造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汉代,唐三彩达到釉陶的艺术巅峰,但宋金时期的三彩器也有自己的特点。宋金时期三彩器的产地分布更为广泛,产量也更大,包括河北、河南、山西、福建等地都有烧制,山东就以淄博窑为代表。淄博窑三彩器主要烧造于博山大街窑址,根据窑址发掘情况看主要生产于金代。产品的种类非常多,有灯、枕、三足香炉、瓜棱执壶等实用器,也有罗汉像、观音像以及儿童玩具等,还有造型多样的俑。
金代淄博窑三彩俑大略可以分为文官俑、武士俑、女俑等,罗汉、观音等三彩佛像,虽然性质有所不同,但造型特点和制作方法与上述陶俑基本一致,仍可以归为一类。下面简要举例介绍:
文官俑:灰白胎,施黄釉和绿釉,施釉皆不及底。头戴软脚方顶硬胎幞头,两脚垂于脑后,身穿圆领宽袖长袍,腰间系带。双手交握于胸腹部,头微侧,作揖状。或头戴束发小冠,身穿圆领宽袖长袍,手执葫芦,似吟哦状。
武士俑:灰白胎或白胎泛红,施黄釉、绿釉或黑釉,多施釉不及底。其形态各异:或头戴凤翅兜鍪,两带系于颔下,内着战袍,身披锁子甲,锁子披膊,腹部系圆形锁子护腹甲,腰束抱肚,外系有革带,足蹬高靿靴,站姿,左手下垂执物,右臂曲于胸前,仰面朝天。造型或头戴皮弁,身披柄裆甲(背心式铠甲),着披膊,腹系圆形护腹甲,下着战裙,内着裤,足蹬靴,半坐姿势,左腿曲于身前,右足下垂。或头戴皮弁,身披裲裆甲,腰系抱肚,下着裤和战裙,两手交握于胸腹部,似执有兵器,站姿,双目圆睁,嘴角下垂。
骑马俑,头戴尖顶毡笠,身穿曲领窄袖长袍,足蹬尖头高靿靴,具有典型的女真民族服饰特点。
女俑:灰白胎或白胎泛红,施黄釉、绿釉,施釉多不及底。造型在诸多俑中最为丰富,多取站姿,亦有少数女俑为坐姿,或手执镜、扇、唾盂、花,或怀抱婴孩、小犬。从服饰看,多为贵妇,少数或为侍女。
执镜女俑,梳高冠髻,着黄色窄袖背子,披蓝绿色披帛,面色祥和,似在揽镜自照。执扇女俑,戴圆弧形窝帽,上身穿直领对襟窄袖旋袄,内着齐胸长裙,下穿百褶裙,内着裤,双手执团扇于胸前。亦有倒提团扇者,梳双丫髻。女俑形态各异,但多面目宁静祥和或面带微笑。
佛像类:包括观音和罗汉等佛教人物三彩造像。
观音像,施黄釉、绿釉、白釉,施釉及底。观音结游戏坐于仰莲台,左手上举,右手抚膝。头戴宝冠,帔帛绕于胸前,上饰有璎珞,下着裙,双腕戴钏。
罗汉像,施黄釉、绿釉、白釉,施釉不及底。罗汉跣足立于覆莲须弥座上,身披袈裟,双手合十。
淄博窑三彩俑采用当地瓷土(坩子土)做胎,使用模制成型,有单模成型、合模成型和模制粘接成型等方式。烧造采用二次烧成,先将胎坯入窑素烧成型,然后再施三彩釉低温烧造。烧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少有变形的情况发生,胎釉结合也较好。主要施用黄釉和绿釉,同时又利用釉料的自然流淌和熔融,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变化。
淄博窑金代三彩俑生动地反映了的金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衣冠制度,它在中国古代非同小可,往往表现为对文化的认同和对统治者权威性的认可。金代的服饰制度比较复杂,有对于宋辽服饰的吸收,又有本民族的特色。然而,文献资料的缺失以及考古资料的缺乏使我们对于金代衣冠制度认识比较模糊,淄博窑三彩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一部分缺憾。例如,文官俑的服饰与北宋官员的常服基本一致,表现出金人对华夏文化的亲近:武士俑的甲胄制作精良,保护严密,“铁浮图”名不虚传,其形制与宋朝也略有不同,多不戴兜鍪,只戴皮弁;女俑服饰与宋代妇女服饰比较相似,但内裙较短,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