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片首饰——可以佩戴的历史
2016/6/1 16:07:13
放眼中国历史,瓷片作为一种独特的古文化资源,从未像现在这样倍受青睐,散落在全国市场的丰富瓷片历练出一大批实战派藏家,同时也在很多方面弥补了研究领域的缺失。不仅如此,瓷片还从古玩文物成功转型,跨界取代珠宝,用于首饰的设计和制作。宝石蕴含天地精华,瓷片则体现人文之美。
班罗根制作的青花瓷首饰
将中国的青花瓷变身时尚首饰,最著名的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纪录片制片人班罗根,2002年他在马来西亚拍摄一部记录400年前的葡萄牙沉船出水经过的影片,这艘船上发现了3400余件中国明代青花瓷,其中只有200件是完整的,其余皆因年代久远变成了碎片。
班罗根看到大量如硬币般大小的碎瓷片,觉得如此丢弃实在可惜。他随手拾起一片青花瓷碎片,擦去污泥,磨去棱角,用胶水粘在自己手上的戒指框里。没想到,这枚“瓷戒”在阳光下折射出迷人的光晕,蓝幽幽的古老青花仿佛重新具有了生命,他顿时萌生了把青花瓷碎片改制成现代首饰的念头。于是班罗根向打捞公司预购了这批青花瓷碎片。2005年,他开始创作青花瓷首饰,包括耳环、镯子、项链、戒指等。
“中国龙”胸针
另一位与古瓷首饰结缘的是外国人德琳•奥尔布兰特,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务卿。在国会就中美关系作证时,她就佩戴了一枚陶瓷残片做成的中国龙胸针,她把来自古中国的胸针作为一种外交语言,不仅颇具深意,也让很多中国人第一次领略到古瓷首饰之美。
这枚所谓的“中国龙”胸针,从龙的画风来看,应该是清晚期一件官窑粉彩龙纹瓷器的残片,它额头隆起,双角如鹿,目光如炬,鬃发飞扬。周围有花叶环绕,似在花草中穿梭。虽有残损,却毫不影响其威仪之态,从气势和绘画上,可谓官窑之精品。同时期的完整器中,我们可以发现相似的造型特点,欣赏玩味间,似乎还能重现出绘有此龙张牙舞爪穿梭花草间的那件清代官窑珍品。
清道光 暗刻海水矾红绘龙纹盘
清嘉庆 懋勤殿款龙纹印盒
清道光 官窑龙纹
饱含传统文化的古瓷首饰如今也成为国内市场中一道特别的风景,瓷片上画片儿之精妙、釉彩之绮丽,包浆之醇厚,都给藏家带来诸多喜悦。而且背后深蕴的中国文化更是让人回味悠长,不论瓷片或整器,其背后的艺术价值和文化背景是相通的,这些古瓷残片经过新的设计加工,变成现代人胸前、指尖的一抹色彩,成为“可以佩戴的历史”。从文物到瓷饰,让我们来体验一场文化之美的眼球饕餮。
宋吉州窑玳瑁釉罐 故宫博物院藏
吉州古窑位于江西,兴于晚唐,盛于两宋。尤以黑釉瓷产品著称,最有代表的品种包括“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玳瑁釉”。玳瑁釉是一种黑黄等色交织混合的釉面,与海洋中的玳瑁颜色相近,故而得名。
清康熙 鹤鹿同春青花瓷盘
鹿在古代被视为神物,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尤其是鹿天性中的善良、柔美、内敛的气质,自古受到人们的喜爱。《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俪皮就是鹿皮,后人称夫妻为伉俪,所以温顺的山林之鹿又象征着美满的爱情。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
康熙时期是青花瓷发展的鼎盛时期,达到“墨分五色”之境界。因此表现浓淡深浅、颜色变幻的山水题材画片儿,被广泛绘制于瓷器之上。康熙山水,因其画面深邃宁远,韵味十足,而受到追捧。
清咸丰 竹山芭蕉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藏
竹是高雅、纯洁、风骨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绘有青花竹的古瓷片被设计成瓶子的形状,取“竹报平安”之意,优雅精致。
明万历青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