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辉煌的建国瓷与展览瓷
2016/5/26 16:09:05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在历经动荡和战乱之后,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各项建设事业都被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百废待兴”是当时状况的真实写照,在国宴上新成立的共和国无法准备专用的餐具,即为一例。这看上去是小事,实则大事,没有具体物品的承载,新中国的形象也难以确立。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提出:“中国是瓷器之国,新中国成立后,就应鲜明地表现新中国的岁月,应该把历史上好的经验总结出来,创制新中国的国家用瓷与国家礼品瓷。”这一建议得到周恩来总理的采纳与支持。
珐琅彩花卉八棱长颈瓶 50-60年代
“建国瓷”的制作就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开始了。“建国瓷”的设计与制作显示了不同于以往的机制特点,由中央政府组织全国的相关力量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逐步开展,开启了工艺美术现代化的新阶段。1952年2月,由轻工部牵头邀请各方面的专家一起商讨研制“建国瓷”的具体要求和方案。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专程给高庄、莫宗江和王逊写信,对“建国瓷”的设计制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极大的热情。随后,由中央美术学院拟定了一份名单给轻工业部,成立了“建国瓷设计委员会”,包括郑振铎、江丰、张仃、沈从文、梁思成、林徽因、祝大年、高庄、梅健鹰、庞薰琹、雷圭元、徐振鹏、郑可、齐燕铭、陈万里、张光宇、蔡若虹、王逊、钟灵、张正宇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家。设计委员会形成了主导性的意见:认为“建国瓷”既要保持我国传统陶瓷艺术风格,又要符合今天的实用,同时能表现出新中国的新面貌,打破了历朝历代官方用瓷“任其百尔,执事媚滋一人”的旧条框。“建国瓷”的设计采用了审慎而严谨的评审方式,征集了两百多套设计稿,不署名参加评选,由社会知名人士如郑振铎、王朝闻、艾青、华君武、沈从文等担任评委,周恩来总理也亲自参与了设计方案的评选和审定,最终祝大年先生设计的青花斗彩缠枝牡丹纹中餐具成为中选的方案。
粉彩欢天喜地玉壶春 60年代
1、陶瓷生产的科学化
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一直处于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缺乏用现代科学实验手段从事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科学研究工作。“建国瓷”的制作中,对新坯釉的试制取得基本成功,并作出《建国瓷坯釉研究报告》,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科学总结,因此用科技改变落后的陶瓷生产工艺迫在眉睫。1954年7月,中共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在全市工矿企业中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指示》,把科研人员组织起来共同攻关,解决难题,包括瓷矿石机器粉碎、坯体机压成型、瓷器烧炼以煤代柴等等,使得陶瓷生产工艺发生了重大变革,保证了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
2、陶瓷企业的集约化
在建国初期景德镇陶瓷行业是极端分散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建国瓷”的制作中,凸显了生产条件的简陋,技术工人的水平良莠不齐,产品质量检测困难等种种弊端影响正常生产。因此陶瓷工业从个体经济过渡到集体经济,从私营企业改造成公私合营直到地方国营,是一个现代化的改革。这种变革对分散落后的手工业作坊进行有计划的改组和改造提供了条件,为技术革新,实现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方云峰、张志汤 粉彩人物山水瓜棱瓶
3、陶瓷产业布局的完成
在“建国瓷”和“出国展览瓷”的生产基础上,在国家和省委的重视下,在以赵渊为市委书记的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带领下,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经过数十年的拼搏,陶瓷工业从科学研究,到生产销售;从集体的创作设计,到整体的文化发展;从个体手工的单打独斗,到全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