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釉封口,以便在烧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业界专家表示,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宋室南渡,汝窑衰亡,上林湖地区成了南宋早期宫廷用瓷的主要生产地,为上林湖越窑带来了短暂的最后荣光。南宋政权安定后,越窑与龙泉窑这两大名窑,在不经意间完成历史的交接。
  龙泉窑曾是对外输出主流
  龙泉窑是我国文化内涵庞杂、生产地域广阔、规模十分壮观的青瓷窑业系统,也是中国历代青瓷工艺技术发展的集大成者,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分布于浙江境内的瓯江流域,其主体遗存和瓷业生产中心位于瓯江上游的龙泉市,目前保存窑址近300处。
  南宋晚期至明代早期是龙泉窑的鼎盛时期,其开创的粉青、梅子青厚釉青瓷,以失透如玉的效果,使其在古代的瓷器中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风格,成为当时最大宗的海外输出物品。
  越窑青瓷的大规模输出需要有庞大窑业生产来支撑,表现在越窑发展历程上。10世纪下半叶与11世纪上半叶是越窑生产大规模扩张时期,作为越窑核心区的上林湖地区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龙泉窑作为我国最后形成的庞大青瓷窑场,对中国的制瓷业、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宋元明时期,龙泉窑的制瓷技术呈放射状向外传播,除周边的丽水、金华、衢州、温州许多县市均有生产外,还远及福建、江西、两广甚至贵州一带,形成庞大的龙泉窑系。除技术外,龙泉窑的产品影响范围更大,不仅在国内广泛分布,而且大量远销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诸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从沉船的材料来看,南宋早中期前后的南海一号沉船上,出水的瓷器包括青瓷、青白瓷和酱黑釉瓷以及绿釉瓷,而青瓷中均为龙泉窑瓷器;元代中期左右的新安沉船,总共两万多件出水遗物中,中国陶瓷占20691件,品种有青瓷、白瓷、青白瓷、黑褐釉瓷及其他釉瓷器(包括钧釉、白地黑花等)。其中,青釉瓷约占60%,青釉瓷器中又基本为龙泉窑青瓷,这一时期的龙泉窑成了外销的绝对主流;到了元代晚期的福建平潭大练岛沉船,出水的瓷器全部为龙泉窑青瓷。龙泉窑从南宋早中期取代越窑,逐渐成为对外输出瓷器的主流。
  从海外的遗址看,由中国学者主持发掘的青尼亚迪格古城,出土一定数量主要是元明时期的中国瓷器标本,其中元代瓷器共计289件,龙泉窑瓷器有257件,占此期总数的88.93%;元末明初瓷器共计218件,其中龙泉窑瓷器(含龙泉窑系瓷器)有182件,占此期总数的83.48%;明代早期瓷器共计296件,龙泉窑瓷器有294件,占此期总数的99.32%;明代中期瓷器共计101件,龙泉窑瓷器有4件,占此期总数的3.96%。该城址清晰反映龙泉窑海外输出的兴衰:元代至明代早期是其鼎盛时期,占据中国输出瓷器的绝对主流地位,明代中期左右衰落,而为景德镇地区所产瓷器取代。

 

  原始瓷的起源与成熟青瓷的出现,均发生在浙江,制瓷史上这两个里程碑式的技术跃进出现在这里并不是偶然的。瓷器作为融合技术与艺术的中国文化的代表,还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随着“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我们可以在这个集研究、保护、展示、教育为一体的全新文化遗产遗址内更好学习祖先智慧。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