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景德镇制作中共建国纪念瓷解密






[日期:2013-03-17] 来源:中国瓷网  作者:景记 [字体: ]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

    1953年文化部组织的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冲动的指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说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遽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于1955年离世。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女性一直被淹没在历史的黑洞里。在妇女解放这条路上,20世纪中国妇女先觉者中,相当多的人以与新文学共为一体的方式,张扬着自我独立的品格,从而让我们见识到有别于传统象牙美人、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美丽女性的人生。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很特别异的一个。   


    梁思成(1901.4.20~1972.1.9),广东省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代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当时是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

    梁启超曾经送给长子梁思成这样一副对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这是一个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勇往直前。

    1925年,梁启超得到一本重新出版的800多年前宋朝颁布的一部建筑书《营造法式》,当即托人带交给梁思成与林徽因,并在扉页上写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先宠也,……遂以寄思成、徽因永宝之。

梁思成与林徽因尽管当时还看不懂书中的宋代建筑术语和内容,但父亲激励的话促使他们产生了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愿望。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获学士学位。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

    1928年, 梁思成在回国之前,曾到欧洲参观了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的著名古建筑。他亲眼看到外国古建筑受到妥善保护,许多学者在对它们进行专门研究,而对比自己的国家,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祖先给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如今却是满目苍凉。珍贵的龙门石窟、敦煌壁画任意被盗卖、被抢劫,大量文物流落异邦,大批古建筑危立在风雨飘摇之中。只有少数外国学者对它们进行过一些考察,而国内学者反而无力从事研究,甚至中国人学习自己祖先的文化遗产都要依靠国外编著的书刊,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状况。梁思成深深感到这是一种民族的耻辱,他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

梁思成认为,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建筑物表面上的赞扬和发思古之幽情上,而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去剖析这份遗产,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一开始他就把近代的科学方法应用到研究中国古建筑上。   

    他说:中国古代建筑在文献上记载很多,但不经过实地调查,即使读破万卷书,仍只能得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词藻而终不得建筑物的真正印象。他生动地比喻,犹如古人熟诵《史记》对刘邦的记载,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但如果在路上遇到刘邦仍不认识。所以他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中。

    从1931年起,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他明确提出: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所以,他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行实地的调查测绘。选择北京故宫作目标,因为这是目前留存最大量的明、清两代古建筑的代表。他手执清代朝廷公布的《工部工程作法则例》为课本,对着实物,从整体到局部,一一逐个辨识、测量、记录。他求教老工匠,在他们帮助下逐渐弄清了清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制。

    从1932年4月开始,梁思成对蓟县独乐寺辽代建筑进行了调查,写出了详细的报告。在以后的几年里,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其他同事一起查阅史料、翻看县志,找出何省、何县曾有古代寺庙及塔刹;深入地方,访问老者寻找古建的线索。梁思成在蓟县时遇见一中学教员,言谈中得知这位教员的家乡河北省宝坻县(现属天津市)有一座类似独乐寺的大庙,梁思成闻之大喜,立即带人去宝坻县调查,找到了已有900余年历史的广济寺三大士殿。

    在不长的时间里,他写出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赵县大石桥》、《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等10余篇论文和报告,将一座座从汉唐、宋辽到明清各式的古建筑珍宝展现在人们面前。   

梁思成建筑画

    经过对古建筑的系统调查研究,1934年,他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将繁杂的中国古建筑构造和形制作了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对清代建筑的各部分作法和制度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和论述。第一次用近代的建筑投影图绘制出清式建筑构架、门窗、装饰和彩画的详图,使人们在多彩的古建筑遗迹面前不再停留在一般的感叹上,而是获得了科学的认识。几十年来.这部《清式营造则例》成了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不可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

    1937年6月梁思成与林徽因、莫宗江等人出发去五台山寻找胜迹。他们经太原进入五台,骑着毛驴迂回在岖崎的山区,经过搜寻,终于在第二天黄昏走到豆村的佛光寺,发现在山腰上屹立着一座大殿,宏大的屋顶,深远的出檐,檐下疏朗而硕大的斗拱吸引住了梁思成,使他相信肯定这是一座辽代以前的建筑。他们立即开始作详细的调查。经过对大殿结构、装修的仔细考查,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大殿梁下的字迹,确定了大殿建于唐大中11年(公元857年)。终于发现了第一座我国封建盛期的建筑遗迹。中国营造学社因此确定了佛光寺是国内存在的唐制木构建筑。

    正当他们为第一次发现一座唐代建筑而欢喜若狂时,北京卢沟桥畔已燃起了抗战的烽火。梁思成和刘敦桢带领着仅有的几位研究人员,在云南、四川等地仍坚持着古建筑的研究,他们调查了40余个县,为当时的中央博物馆绘制了大量古建筑模型图,在印刷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出版营造学社的汇刊。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