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砂·器——紫砂的真相






[日期:2010-09-03] 来源:锦绣   作者:黄茂军 [字体: ]

几乎所有的深度报道,都在强调紫砂壶文化价值的同时,更强调丁蜀紫砂艺人素有养泥的习惯,即使禁采,绝大多数紫砂工艺师都还有储存的紫砂可用。鲍正平先生就曾经把我们带到他的家中,参观他储藏的“一辈子也用不完”的紫砂泥条。
丁蜀镇到处可见这样一条标语: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
这条标语尤其在黄龙山紫砂矿的高处耸立。
黄龙山被宜兴人视为最正宗的紫砂矿,很多紫砂艺人甚至非黄龙山紫砂泥不用,经过数百年的开采,黄龙山作为山的主体已经消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碧绿的深潭。我们到黄龙山时,正好遇上一位丁蜀人带一外地朋友来此踏访,这位先生显然是一紫砂通。他告诉我们,尽管政府在2005年4月就把黄龙山紫砂矿给封了,但这么些年,还是有不少的盗挖者乘着夜色冒险采矿。他指着几个状如蜂窝的洞穴说:这就是那些盗挖者的掌子面。摄影师企图钻进一处洞穴拍照,被他一把拉住:每年都有钻进去就出不来的。
我来时查阅了一些资料。
宜兴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
宜兴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含量多的约在8%以上,含量少的也在2%左右。又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成,可以呈现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深浅不一。
紫砂泥料不是独立地存在,它蕴藏在丁蜀镇黄龙山附近的甲泥矿藏里,这种甲泥矿藏与石英同在其生矿,由多层石英顶板、底板构成,矿体走向呈斜坡状,紫砂泥便夹杂在第三、第四层石英岩(板)之中,每层储泥厚度大约4~5米,其中甲泥储量最多,乌泥、紫砂泥储量只占储量的3%左右,由于紫砂泥贮存在甲泥和乌泥之间,故称“泥中泥”。
紫砂泥出矿时状如岩石块,经过日晒夜露、逐渐风化之后,成为豆状颗粒,才可拿去炼泥。(徐凤龙、张鹏燕,《寻找紫砂之源》)
这本书明确记载了2005年4月,“宜兴市政府对丁蜀黄龙山一带的紫砂矿进行了为期3年的保护,与之毗邻属相通矿脉的浙江长兴的雉城、小浦、槐坎、泗安、洪桥等丘陵地带的紫砂矿矿料被宜兴用户大量买进,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这一记录说明紫砂并非宜兴所特有。
对于只有宜兴才产紫砂的说法,江西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王平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紫砂是一种成分特殊的粘土矿,尽管其结构和性能优异,但在我国并非稀有。根据地质资料,在我国的湖南、江西、安徽、四川、江苏、宁夏、辽宁、内蒙等地均有丰富蕴藏”。事实上,中国做紫砂壶的知名地区还有广西钦州和云南建兴,与宜兴并称中国三大紫砂名镇。
(选自《锦绣》杂志2010年8月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