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日期:2021-11-26] 来源: 文博中国  作者:佚名 [字体: ]

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

1921年仰韶村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发现并命名了仰韶文化,被誉为“中国考古圣地”,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仰韶村遗址先后于1951年和1980-1981年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对于仰韶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考古学家认识到仰韶村遗址包含了四期文化遗存,前两期属于仰韶文化,后两期属于龙山文化。彩陶是研究仰韶文化最重要的元素,也是仰韶文化出土器物中最精美的标志。在1981年仰韶村遗址第三次发掘中,出土了一件完整漂亮的月牙纹彩陶罐。

2020年8月,开展“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启动了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第四次考古发掘对深入了解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聚落布局、聚落形态发展演变以及探索豫西地区史前社会文明化进程等具有重要意义。考古发现遗迹较为丰富,有房址、壕沟、墓葬、灰坑葬、窖穴、灰坑、灰沟、道路、柱洞等;出土一大批文化遗物,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制品等,所见遗存年代包含仰韶文化早期、中期、晚期以及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另外还发现有青灰色“混凝土”地坪、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为研究仰韶村遗址及豫西地区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类别、形制、建造技术等提供新材料。此外,多学科研究稳步推进并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如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中获取了酿造谷物发酵酒和曲酒的证据,在仰韶和龙山时期墓葬土壤中检测出丝蛋白痕迹,说明墓葬中可能存在过丝绸实物等。

仰韶文化从发现到发掘,至今已经过去整整一百年。目前,仰韶村遗址考古公园已经正式对外开放。

交错平行线纹彩陶罐

类似“水泥”混凝土地坪

涂朱草茎泥墙壁

仰韶村遗址生活居住区发掘场景

仰韶遗址公园全景图

主要发掘单位

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渑池县文化馆、渑池县文旅局、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等。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袁复礼、夏鼐、安志敏、丁清贤、赵会军、魏兴涛、李世伟 等。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

三门峡庙底沟遗址是1953年秋季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考古调查队首先发现,遗址以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为主,龙山文化次之,并有明确的地层交叠证据,此外也有较薄的东周文化层和少数汉唐墓葬。

庙底沟遗址文化遗存丰富,经发掘,发现了仰韶灰坑、房子,龙山灰坑、房子、窑址,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及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保存较为完好的房基、窖穴、陶窑20座,壕沟等遗迹,同时还发掘清理了大量墓葬,出土大量珍贵文物。

庙底沟遗址的发掘以及一大批仰韶文化遗存的发现,为学术界展示了文化面貌单纯的仰韶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如仰韶文化的房址、灰坑、生产工具、陶器群以及彩陶等;发现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叠压在仰韶文化层之上,证明庙底沟二期文化晚于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文化面貌,与仰韶文化以及在三里桥遗址发现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介于两者之间,既具有仰韶文化的余韵,又开河南龙山文化的先声,于是确立为由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发展的过渡时期的文化遗存;此外,庙底沟遗址的发掘,厘正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关系,证实了河南龙山文化是由仰韶文化通过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而来的,否定了仰韶与龙山混合文化的存在,还动摇了学术界豫北地区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是两种来源不同的文化的认识;由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确立,其他遗址的一批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遗存也得到了明确,于是作为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发展的过渡时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房址、窑址、灰坑、墓葬、生产工具、陶器、家畜等遗存以及社会组织、经济形态等议题,都可以进行与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的对比研究,以揭示社会不断发展的状况,意义重大。

目前,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公园已建成,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也即将建成,将成为宣传展示庙底沟文化的最佳平台。

庙底沟遗址鸟瞰照片

庙底沟文化房基F8

庙底沟二期文化房基F9

“蔷薇科”花卉纹彩陶盆

“菊科”花卉纹彩陶盆

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等。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夏鼐、安志敏、樊温泉 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