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宋徽宗《文会图》中所绘定瓷与青花瓷辨析






[日期:2012-10-06] 来源:雅昌论坛  作者:靳青万 [字体: ]

  三、《文会图》中所绘之青花瓷辨识

    举世闻名的青花瓷器,是中国人的一大创造,是指用氧化钴作为着色剂(颜料),在瓷器的涩胎上绘出图案,再罩以透明釉入窑二次烧制成的、具有青蓝色釉下纹饰的瓷器。由于我国历史上陶瓷学研究的薄弱,学界早先只知道明朝的永乐、宣德时期有青花瓷,对于此前元朝以上的中国青花瓷器却一无所知。上世纪50年代,有外国学者根据英国所藏一对带“至正十一年”年款的青花龙纹大瓷瓶进行研究,得出了中国元代已烧制高品位青花瓷的结论。中国学者后来跟着研究,也才知道了这样的事。可是大家也都认为,元代开始就一下子冒出这么高水平的青花瓷器,不大可能,此前肯定还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漫长过程。后来终于在考古发掘中找到了唐青花瓷标本,并确认其为唐代巩县窑所烧。可是,唐和元之间还隔着一个漫长的宋代,而宋代是最不可能没有青花瓷的。宋代的青花瓷到哪里去了?它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如果有的话会是什么样子等等,可就是既找不到宋青花瓷的实物标本,也找不到古文献中有任何的蛛丝马迹。人们只存在着一个信念:青花瓷唐代就有,元代更佳,而两者之间的宋代却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我们终于发现,宋代的青花瓷不仅确实有,而且还是侍皇伴驾的官窑(御窑)瓷,它们闪烁着御用瓷器的绰约风姿,跑到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中去了。在《文会图》中,如前所计共绘有145件瓷器,除上述93件定窑瓷器外,可辨认出的还有52件白釉地青花瓷器。这种白釉地瓷器上的青花纹饰,是我们用放大镜,从《文会图》中仔细地检视认出的。《文会图》远藏于台北故宫院,我们虽然没有条件去对原件详作检视,但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这本《故宫文物》月刊第79期却印制得相当好,极为清晰易辨,并且还有局部放大的特写画面,图中之物可看得十分清楚,仅需借助于5倍放大镜,便可清晰地分辨出图中瓷器上的釉色及纹饰,其中至少有50件瓷器是明显地饰有青蓝色花纹的,可以肯定为宋青花瓷器。另外还有2件因摆列于案角位置,在局部放大的画面中被切置于画外而无法辨明,但根据画中青花平底直壁小碟的摆放规律,仍应判定这2件平底小碟亦为白釉地青花瓷。所以,画中的青花瓷器共计应有52件。按图中位置应有但却为其他器物或人物遮挡而未绘出者一律不计。

    《文会图》中的这52件青花瓷器,有51件是绘置(摆列)在正席黑漆大几案上的,绝大部分都是大小相等的浅直壁平底圆形似托盘一样的小碟,应是放置茶点或斗茶所用的。虽然器型较小,但除那2件局部放大图中切去的之外,49件器身上的青蓝色纹饰都可看清楚,其中有3件似为通体蓝釉。从当时的制瓷情况判断,这样的青蓝色纹饰只能是用钴料着色剂所烧成的青花而不是别的,基本上可以判定无疑。

    尤须特别说明的,是绘于正席之外下首不远处茶肴调制处一男性侍者双手中捧着的一件大盘,这件大盘尺寸较大,估计不小于40厘米,器型类似于后来景德镇窑烧制的窝盘,深壁圈足,在传世的北宋瓷器中还未见到过。由于器型较大而清晰,所以很容易看到器身内外遍饰的白釉地青蓝花。虽然蓝色不如后来景德镇窑瓷器上的青花那样纯正,发色较为灰暗些,但其应属于钴蓝青花是完全可以肯定的。盘上青花纹饰属于大片点染彩的斑斓型,彩片的中间部分颜色较为深浓,边沿部分较为浅淡,可看出与巩县窑唐代青花点彩纹饰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可以认为属于由唐青花向元青花的中间过渡形态。如果说那49件由于器型小不易分辨还小有疑问的话,那么这件白釉地青花点染彩斑斓纹大盘应属于宋青花,当是不应有疑的,《文会图》中绘有徽宗皇帝所用的宋青花瓷器,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至于《文会图》中所绘这些皇宫中使用的青花瓷器会是什么窑口的产品,我们目前尚不得而知,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作一些推测,好为今后的陶瓷考古提供一些线索。推测之一:巩县窑所产。既然巩县窑在唐代已在烧制青花瓷,当地会有很多人以此为业,那么唐后以至宋代这里的窑火不会完全熄灭,这种青花瓷的烧制技艺也不会彻底失传,这里的工匠们也绝对要靠制瓷技艺想办法生活、生存下去。问题在于,即使其仍在烧造,那么已非官窑和贡窑的青花瓷产品怎么能进到宫中去呢?推测之二:扒村窑所产。扒村窑位于河南禹州市西北12公里处,其烧造瓷器历史悠久,至少远在唐代便已窑口林立,至宋代更加兴旺。虽然其窑址至今未有发掘,但已知该窑在宋代已烧制过白釉及白釉地黑花的磁州窑系瓷器、绚烂多姿的红绿彩瓷器(中国釉上五彩瓷的祖型)、精臻典雅的孔雀绿釉瓷器以及钧窑瓷器、耀州窑瓷器等,简直就是一个研烧瓷器的综合实验场。笔者曾在那附近工作20年,对该窑产品标本多所收藏和研究。其中有一件白釉青花龙纹高足公道杯,釉面属乳浊失透且遍布细凸凹感的石灰碱釉,龙纹为北方窑典型的“猪婆龙”,青花发色较为鲜丽与巩县窑青花相似,属于典型的北方窑青花,具有宋代瓷器特征,因获取于扒村一带,当为宋代扒村窑青花瓷产品。若果如此,则距巩县窑不远的扒村窑于宋时已烧制白釉青花瓷。问题是:将来的窑址发掘能证明宋代烧青花瓷吗?该窑的瓷器产品能够进入皇宫中去吗?推测三:定窑所产。虽然迄今未发现定窑在宋代烧制过青花瓷,但北宋苏东坡诗中有“定窑花瓷琢红玉”之句,以往人们认为这指的是“红定”一种瓷器。但既然是红釉定瓷,那就是一色釉瓷器而不应称作“花瓷”。笔者认为该句应是指“花瓷”和“红瓷”两种瓷器。那么这个“花瓷”是不是“青花瓷”呢?既然《文会图》中145件瓷器中93件都是定窑瓷器,那为什么与之一起的这52件青花瓷就一定不是定窑所产瓷器呢?何况定窑本身就是官窑,定窑青花瓷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官窑瓷的身份,是可以大摇大摆、堂而皇之地入宫伴驾的。问题是: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证据。

    此外还有,北宋徽宗时画院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卖瓷器的商店,店面招牌为“青白磁铺”,那么该铺是卖“青白瓷”呢,还是“青瓷”与“白瓷”呢,抑或还是“青花瓷”与“白瓷”呢?进而我们知道,所谓“青花瓷”,乃是直至明代以后的人们才使用的名称,宋人把青花瓷叫什么名称我们至今不得而知,而北宋人是否已把白中泛青的南方瓷叫做“青白瓷”也无证据。北方人性格爽快喜欢“青青白白”(北方方言,即“明明白白”),是否北宋人就是将这种有“青”有“白”的青花瓷称为“青白瓷”的呢?这种可能性也并非绝对没有,都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