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汝瓷鉴赏首推釉色






[日期:2012-09-27] 来源:网络  作者:张峰 [字体: ]

禹县钧台窑汝青瓷的装饰,以印花为主,刻花较少,已发现的刻花汝瓷盒,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刻工精细、刀法熟练,器表满刻菊花图案,盒盖的边缘以鼓钉纹样衬托,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这类产品当属钧台窑刻花青瓷之佳作。

内乡大窑店窑的汝瓷装饰,大部分是凸起的阳文,纹饰题材大体可分为花卉与水生物两类:花卉题材包括缠枝、折枝、交枝花卉和团花纹等,线条流畅生动,图案优美大方。而水生动物题材又可分两种:一是以海水纹为主,在水浪中有海螺、游鱼、荷叶映衬;另一种是以鱼纹装饰于器物的内底上,图案颇具生趣。

该窑的印花纹饰和临汝、宜阳、新安窑均有差异。上述各窑印花较浅,施釉后,纹饰虽十分清晰,但手摸时,仍有低凹的感觉。而内乡窑印花标本有的印纹较为高起。上述各窑印花碗的外壁,多刻荷叶筋纹,而在内乡窑中所不见,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图案风格。

正是由于内乡大窑店窑产品丰富,种类繁多,不仅保持了汝窑的传统瓷艺,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烧造出一批精良作品,而博得北宋皇宫的赏识,将民窑笼络为官窑或派职官进行兼烧。从该窑采集的标本中,在一件青釉器的残片上,刻有“窑司”字样,而“窑司”刻铭,应是宋代主管窑务的窑司对其承烧制品窑口进行监烧的实物见证。

然而由于汝窑为宋皇宫烧制御用瓷器,不仅造价高,且受到许多限制,所以产量不大。而民窑系统则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汝瓷的印花装饰,颇受民间喜爱,所以各地窑口也广为运用这一传统技法,烧造出各有特色的代表作品。从北宋河南各地窑口烧造的青瓷观察,有其显著的演变发展过程,如北宋早期的碗、盘装饰简单,多唇口。在碗、盘的内壁往往用凸线纹分成六等份,外壁刻以简单的直线纹。北宋中期的碗、盘等纹饰简练、奔放,内壁多刻划牡丹花纹,外壁刻缠枝牡丹、折枝叶纹和莲瓣纹。有的瓶身刻满花纹,或刻花蓖划兼施,纹饰生动有力,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而大量印花纹饰的出现,丰富多采的纹饰图案,如折枝、缠枝、交枝牡丹和菊花,以及折枝叶纹、波浪、水草、团菊等题材的大量出现,并采用模印间刻、划的制作方法,以及碗、盘的内壁,用凸线纹隔起,将碗、盘分成六等份或十等份,再印制成折枝牡丹花纹加以点缀,另由简单的水浪发展到海水游鱼、鸳鸯戏莲。海螺浮于水浪之中,以及婴戏、水鸭、荷花、把莲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等等,均属于北宋晚期特征。各窑不仅在制作工艺上各显其能,而且普遍注重装饰技法,一则保持了汝窑的工艺传统,同时也创造了各自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为了赢得信誉,各窑还创立牌号,互相竞争。常以姓氏为标记的碗铭作为标记,以招徕顾客,而一旦成为名牌产品,各窑又竟相仿制。如“吴”姓碗铭,在临汝、宜阳、新安窑皆有之,“同”字在宜阳、新安窑共存。另外,临汝窑的“童”字,宜阳窑的“吉”字和“思”、“划”字,新安窑的“杨”、“惠”、“张”姓,以及内乡窑的“田”字等众多姓氏出现,就反映了各窑口之间在创立牌号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为打开销路,出现了激烈的商品竞争,从而刺激了产品质量相继提高。所以汝窑的印花青瓷,从创烧以来,便成为河南地区的重要窑口之一。但金兵南侵,宋室南牵之后,汝窑和其它各窑一样均遭到了同样厄运,窑废人亡,有些窑工也随之南渡,使得这一精良瓷艺技术失传。金元时期,对恢复汝青釉生产虽有所举,然日趋衰落,到了明代已全部停止生产。曾在历史上大放光彩的汝瓷,逐渐被其它产品所代替。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