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认识瓷都 建设瓷都






[日期:2011-06-30] 来源:景德镇文史资料  作者:赵渊 [字体: ]

改善市内交通

交通问题一直是阻碍景德镇发展的突出问题。城市是这样,农村也是这样。大家都需要便捷的交通,各级领导也都希望解决,但是谈何容易。

铁路盼了多年,年年等着国家的好消息。在50年代,果然来了铁道兵,先动工修复桥涵;路基的土方由地方承担。我们的任务是动员干部、工人、学生群众修路。195810月动工,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我带头上路挑土挖土,干群那种热闹的劳动场面确实令人鼓舞,真是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质量高,速度快。可是,大部分路基桥涵工程完成后,铁路又因故下马了。疏通昌江河道,也是景德镇的一大愿望。曾设想在鲇鱼做一拦水坝,使水位提高一米,就可通行300吨的船。但是市财政经费保证不了,技术力量也不行,工程停了下来。交通问题是大事,没解决好心里一直不平静。我想一个市的财力物力有限,对外交通解决不了,市内交通一定要解决,这是全市人民极为关心的问题。

新建中渡口浮桥

那时,外地人坐汽车到了景德镇,还要过两个渡:吕蒙渡、中渡口,费时一个多钟头。吕蒙渡,是市区连接鄱阳的公路渡口,也是两县的分界渡口,建桥应由省公路局安排。中渡口是市内的交通要道,但要建桥也是难度很大的,怎么办?想到三四十年代那里曾搭起过一座步行浮桥,于是计划新建一座较大的浮桥用来通汽车,办法是用若干条渡船排成一长串,连接两岸,上面铺桥板。我先组织人员在昌江的支流西河架桥作试验。试验用的木材不会损坏,船也不会损坏,成与不成都无妨。20多个人,用了一天时间,桥架成了,汽车可以在上面开过去,由半个小时过一渡,缩短到两三分钟,行人过往更为方便,体现了多快好省。市长们很快组织人员设计打造专用船只和桥板,大约不到半年时间,到195310月就建成通车,可以通过5吨带拖斗的货车。桥头的土方工程,是组织干部、工人义务劳动完成的,木材市里也能解决。后来在吕蒙渡也建成一座。两座浮桥的建成,使进出市区缩短了一个半小时。

建桥不易,管桥也难。浮桥建起来后,实行了一段时间的收费养桥,每辆车一次收2元,不少人告状,后经协商加在运费上,以后又全取消。管理浮桥也没经验,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次天降暴雨,山洪暴发,河水骤涨几米,人们仍在桥上往来,洪水却冲断铁链,把桥船冲出好几里,有60多人来不及上岸,惊慌呼救。消息来得突然,当时一筹莫展。我立即赶到江边,与大家一起商议,估量桥船较大较新,暂不会出事,贸然派船赶去,也不安全,这样大的水谁敢去?后来调了一艘动力船去抢救,浮桥冲出60里才停下,然后安排返市,幸喜没出人命。事故教育了人们,从中吸取教训,事后在掌握水情、岗位责任、抢险准备等方面制定了安全措施,事故也激发了我一定要建一座永久性的大桥的决心,不但保证安全,而且人车分流,减轻浮桥压力。

加设第一座昌江大桥

建一座昌江大桥的设想渐渐在我的脑子里形成。结构要水泥,石头,拱式,37米跨度,承重80吨,全长800多米。196010月,我们下决心依靠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建造,但实行起来不容易。首先是经费来源,民工的工资是不能拖欠的,有钱发工资就可以开采石头。钢材、水泥,先欠帐,调用一部分。为了解决经费来源,市长还想了一个办法以,,叫公园开饭馆,赚的钱用来补助修桥费用,这一着倒是解决了一些问题。建桥的每步,都受到市领导的重视与关心,我们调了一位有实践经验的城建局副局长到一线指挥。桥址选在市区下游处,以免将来增加市中心的运输流量。枯水季节打基础,桥墩出水面后,就有人急于赶时间砌石头、做墩子,议论不决。我们来到现场实地察看,用铁锤砸,一砸一个坑,显然水泥还未坚固,往上砌石头的时间还不到。这些事情,现在都是依靠技术人员和工人解决的,但在当时,却离不开领导的参于,否则难作正确决定,弄不好有大祸临头。从始到终,我偿到了发动群众即无往不胜的甜头,也体会到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的重要。1963年国庆日,昌江大桥竣工通车。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我看着大桥建成,经受洪水考验,总算完成了瓷都人民久久盼望的一个心愿。

建造小型飞机场

昌江大桥通车后,浮桥便以人行为主。南北两桥,连接东西两岸,市内交通大为改善。但是,走出市区,仍然步履艰难。到省会南昌去一趟,单程要10多个小时,来回至少两天,任务再紧再急也无可奈何。有一次,建国瓷厂有个工人的头皮被机器卷了下来,超过了24小时就有生命危险,市内医院解决不了,要以最快速度送到上海抢救,实在没办法,只好用汽车专送。这件事使大家进一步想到:如果有飞机多好!于是我们又加紧到省里去请示与商量,多方活动争取。最简便的是12座的小型“安二”飞机,由我市修建机场,盖房子,省里安排飞机,培训人员,投资也以市里为主。省里同意了,我们便积极行动。首先派人到天津培训,学习管理技术,指导机场建设。其次,同鄱阳建立气象协作,因为,景市至南昌要经过鄱阳县的南部湖面上空。最大的难题仍然是缺钱,我们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大家费尽心机,认为只有一条可取的经验,就是动员干部、组织工人群众义务劳动,重点是机场跑道。市里的主要领导都带头同大家一起参加劳动,劳动气氛热火朝天,真是万众一心建机场,定叫飞机上蓝天。机场建成了,通航了,从景德镇到南昌只需50分钟或一小时,比汽车快了10倍。还首次执行了运输鱼苗到杭州的任务,办了过去办不到的事。从此,遇有急事到南昌、到上海都有出路。试航的那天,部分各界人士登机俯瞰瓷都大地,地面群众仰望飞机在蓝天盘旋。一批批干群代表腾空而起又从天而降,真是心潮澎湃,群情振奋。

建设农村公路网

景德镇与浮梁县密不可分,修建浮梁县境内的公路,发展城乡物资交流,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是广大农民的心愿,也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浮梁农村物产丰富,窑柴、瓷土、木竹、茶叶、粮油、副食品等,因受交通不便的限制,难以货畅其流,人民生活提高不快,尤其是山区,长期守着宝藏受穷。农民和农村干部,对修公路的呼声很高,每到一处,都会谈起修路。难题就是没钱投资。我同他们反复讨论,找到一条方针,就是“人民公路人民修,修好公路为人民”。具体策略是,搞好规划,分期实施,步步推进。这样做,有看得见的好处,不会造成损失。实施方案是:土方由民工建勤承担,每个男劳力10;桥梁、涵洞、开山石方由国家投资;矿山、窑柴、工业原材料生产基地的公路,由有关工矿企业承担部分任务,在不影响日常生产的前提下,动员部分工人参加修路。组织上统一领导,分段包干,开展劳动竞赛,区乡干部配合搞好后勤生活供应,同时严格检查工程质量,不搞简易化和低标准。

浮梁县境内的主要公路,从开始设想,到路线选择、设计施工、质量检查、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我都参加过,当年为民修路的那种艰辛与乐趣,至今仍历历在目。

记得1960年修峙陈公路时,我和两名公安战士背着包沿路步行。第一天住清溪村公所,晚上同干部群众座谈,研究修路中的问题。山区人民盼望修路,造福子孙,听说开座谈会,自发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一直谈到深夜。第二天住程家山村修路指挥部,了解民工情绪,反映挺好,只要求加点粮食,尽量吃饱一些,有点肉吃就更好。当晚就睡稻草木板,那么多人睡起来也暖和。第三天到了兴田公社,一路上看到和听到的,都是群众盼望公路早修通,这使我坚定了克服困难为群众办实事的信心和勇气。在曲阿里,听说有个民兵连长完成任务很出色,他说是为了夺红旗,不是为自己,我去村里看了他,向他表示敬意。由于公路全线开展了劳动竞赛,修路进展很快。公路通车时,我又去了现场,沿途群众都赶到路边看新鲜,就象过年一样热闹。当地很多人都没见过汽车,车子停下都争着去摸一下,别提有多高兴。

沿着公路尽头继续走,我们来到了大山深处的金竹山垦殖场场部。山区特别冷,但人们的情绪很热烈。他们知道下一步公路将要在这里通过,这事就成了他们荼余饭后的议论中心。有道是“缝水开路,遇水搭桥”,可真要在山上修公路、造桥涵,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农民的劲头很大,土方任务他们保证完成,别外组织了几十人的专业爆破队,历时一年多,这条公路终于19615月完成。这条公路修通后,从市区坐车向西,经西北、东北,由东面返回,这样,北部山区同市区就形成了一条循环线,使过去步行两天多的旅程缩短为两个多小时。有位老人说:“坐上六角钱的车,一闭眼车就飞起来,一睁眼就到了景德镇,真快。”

经过几年努力,浮梁县境内陆续修通了景市——瑶里,鹅湖——兴田,三龙——大洲,经公桥——桃墅,峙滩——陈村等路段,并与原有公路相接,形成了境内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公路基本上通到大队(村),大部分村庄有公路,或靠近公路。修公路的实践,不仅方便了群众,促进了城乡交流,共同发展,而且锻炼了干部,增长了依靠群众办实事的才干。

发展农村电话网

有了公路,就要汽车。从市里抽调,原则上每个公社给一辆。边远山区和区所在地,先给,给新车;区上有交通任务的配一辆摩托车。

我又通过省里领导批条子,买了几吨新电线来发展电话网,上饶和省里都抽调了架线技术人员来帮助,市里邮电局组织施工,公社负责电线杆。于是,区和公社都装了总机,有的大队装了分机,全县电话畅通了。

农村交通一改善,城乡交流便活跃起来。市立医院和工矿医院还在经公桥、鹅湖两区建了一个区医院,两院领导直接派医生下去,群众治病也方便了。市里的电影队和剧团,也安排他们定期去农村演出,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我赞成公社在有正当收入的情况下盖点房子,搞点公共设施,把公社所在地搞得象样一点。我为农村购进了几百部大板车,让农民在农闲时能拉车搞点运输。我到处为农民要化肥,有一次要到外贸部长叶季壮那里去了,他批了两次,给了700吨,大家高兴极了。有了化肥又到外地去调换红花草种子,从此各村自己留种,年年种绿肥。我提倡公社所在地先建小发电站,有烧柴油的,有烧木炭的,虽然五花八门,电站建起来了好处很多。有一次我在东埠大队住了几天,亲自坐镇指挥,为他们建了小发电厂,照明、广播、加工稻谷,好处很实在,扩大了城乡交流,开阔了农民眼界。每个公社还建了一个有“三床五具(车床、刨床、钻床等工具设备)的机械修理厂,并为他们到处物色技术工人,支援生铁钢材、农机配件等紧缺物资。市各部门、各单位,我都给他们一定的支农任务。如教育部门下乡建三所农村中学,文化部门送书报下乡等。在三龙公社试点掀起水利建设高潮,我号召各部门各单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农业。市县合并时正遇大炼钢铁,县里压力很大,我以支援瓷业为名,请求上级免去了大炼钢铁任务,又减免了征购任务,保住了后期山林不被砍光。总之,我对农村建设抱积极态度,能办的先办,能快的快办,边做边象,不求全责备,为心向事业的干部撑腰,支持干部和群众中的新生事物。我想,既然市县合并,就要把农村和城市连接起来,互相支援,城乡交流,政治上巩固工家联盟,经济上共谋加快发展,这样才能建设新瓷都。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