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收藏热背后的乱象调查






[日期:2011-02-11]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 [字体: ]


  收藏热催生造假热

  名人字画,宋代时就已有人临摹造假;瓷器,元代时仿品就已出现,清朝时更为盛行。时至今日,古董书画市场热得烫手,不法商贩云集其中,造假技术出神入化,坑骗无数投资者。

  为撰写此文,记者与大连收藏家郭庆祥约好,1月8日上午10时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采访他。见面那天,郭庆祥两位经营书画的北京朋友带一卖画的女人先已等候在那儿。女人自称喜欢吴冠中的画,多年来陆续从海外收回他十几幅画作,现需要用钱,想转让。郭庆祥的朋友说,这些画我要请人看一下,如是,全部买下。那人没说看画人是谁,那女人就等。等到郭庆祥出现在酒店门口,他的朋友上前迎接时,那女人提起拉杆儿箱,朝大厅深处跑去,郭庆祥一行走向咖啡厅,她偷偷绕回来,夺门而出,打的扬长而去。原来,那女人认识郭庆祥,知道郭庆祥是鉴别吴冠中画作真伪的行家。

  记者当时在现场,惊讶假画竟然骗到行家头上。身边经营书画生意的奚先生说:“这种事现在太平常了,别说骗到我们这儿,就连大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上又怎样?去年5月,从事书画收藏20年的郝惊雷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花20多万元拍得三幅字画,《乾隆时期状元王文治行书手卷》、《方士庶沧海秋波图》、《顾文渊、蔡远等合作的山水一幅画册》。事后有人提醒郝惊雷说可能是仿品,郝惊雷将这三幅拍品送至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请专家们鉴定,三位来自故宫和荣宝斋的专家给出的结论是:前两幅并非真迹,第三幅结果待定。郝惊雷又找印刷专家鉴定,结果更吓人:三幅拍品竟然都是印在宣纸上的印刷品。郝惊雷目前正在为这三幅拍品打官司,详细情况你去问他。”说着奚先生提供郝惊雷手机号码,方便记者与其联系。

  这时,旁边另一位吴先生说:“别说书画,就连瓷器都能把假做到一般行家看不出来你信吗?比如说,那底儿是真的,看底胎、釉子和老款,还就是真的没错,但那底儿上边的部分全是新做的,烧得让你看不出来。”

  古董市场假货太多,好多小摊贩、古董商变成了骗子,挖空心思地卖假货。天津一位正直的古董商一气之下关掉经营多年的店铺,他告诉记者说:“收藏?别想了,无论什么都造假。人说海南黄花梨老家具没假,那种木料清代时期几乎就没了。其实假的照样有,新做的,看料?它还就是海南黄花梨,但是从地里刨出来的老棺材板子,或是从海南乡下老房子里拆出来的柁檩和椽子。人说青铜器假的太多,好,这回让你看件真的,他把你带到一棵大树下,刨吧,刨到一定深度,看到诸多根须紧紧夹抱着一件铜锈斑驳的青铜器,由不得你不信。花大价钱买吧,买了你就上当,那件青铜器历史也就两三年,是两三年前被人为地塞进树根之间,几年后不断生长的根须逐渐包住了它。有些人相信海捞瓷,想从海里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假,有人就把成堆的瓷器泡进海里,等它上面长满瘤子一样的海生物后捞出来卖。如今不少能人常年泡在景德镇那边,高仿瓷,请专业画家画,请最有经验的窑工,直到烧出能够骗过专家的‘官窑’,配个老囊套,拿出去骗人,没准儿能一直骗到拍卖场。”

  河南洛阳市公安局原文物缉私大队长曲金华给记者讲过一件事。说某年北京公安在某货场查获一大批青铜、瓷器类古董,专家鉴定怀疑是文物。这事当即成为大案,因其来自河南,河南警方就来协查此案。河南有关警察赴京一看,对专案组负责人说,我带您去河南看看吧。北京警察到河南几个地方一转,得,此案别查了,当地的农民们正在制作着各式各样的“古董”,和在北京查获的那批一模一样。

  据说,不算那些够不上档次的破烂儿,所谓看得过眼的古董字画中,用十中九假比喻早已过时,其真品的比率,约在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伪品横行的程度,已到部分丧失良心的商家、拍卖行,甚至专家相互勾结、沆瀣一气的局面了。当然,正直的商人、拍卖行和专家也是大有人在的,只是在那庞大的古董圈和收藏界里,他们所占比例太小。

  假货横行,坑害万千收藏爱好者、梦想捡漏儿的人和盲目投资、企望升值的企业家们。电视鉴宝类节目里,上当受骗的实例多得不胜枚举,有夫妻二人比着购买明清古瓷,十万、十几万元投进去,专家一鉴定,他们送去的瓷器全是仿品;有位老者花高价淘到一件高古瓷,以为是捡到了大漏儿,鉴宝前他面对镜头兴奋地大喊:“少一千万我不卖!”呆会儿一鉴定,专家说是新的,老者表情立刻极其尴尬,真担心其精神是否承受得住?

  有两位企业家请故宫瓷品专家叶佩兰鉴定自家的藏品。其中深圳那位房地产商,收藏历代名瓷二三百件,摆的家里到处都是,几乎每件都有所谓的证书。那老板搬把太师椅请叶老客厅中坐定,让手下戴白手套把瓷器一件件摆到八仙桌上。叶老一件件仔细地看,发现他买的全部是“高仿”,她真想找出一两件真品来安慰他一下,可惜一件也没有。另一位山东的企业家,古董买得太多了,办个博物馆吧,办之前他也嘀咕那东西?就请叶老来把关。几百件瓷器,买时都有故事和说法儿,可叶佩兰一看,竟找不出几件像样的东西来。那企业家的脸色不好看了,说:“您看我这还有那么多的铜器、石器和玉器,请您帮我请故宫其他专家给看看。”叶佩兰快人快语地说:“先给你下点毛毛雨啊,就我看,你那些东西也没几件是对的,往后千万不要再买了。您干企业是行家,搞这个,不灵,隔行如隔山,不能再买了。”

  叶佩兰跟记者说,这两位企业家都算肚量大的,碰上心眼儿小的,后果不堪设想。她曾遇到这样一位收藏爱好者——南方人,男性,四五十岁,倾其所有买了一件汝窑笔洗,汝窑何等金贵?他以为是发了大财,家庭建设买房买车嫁闺女所有希望全都寄托在这笔洗上。他想让国家级专家再给他认定一下,有了专家的认可,笔洗卖起来更值钱,为此他进京缴钱上了一个文物知识讲习班。课间遇上专家他就亮出他的笔洗,同学们认为不对,有专家也说不对,叶佩兰明知不对,却只婉转地说“这得再研究”,不想他就疯了,满院子乱喊乱叫。

  自古以来,被假古董假字画坑得倾家荡产者屡见不鲜。财产没了也就算了,关键是梦想破碎之后,精神蒙受巨大创伤。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