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古玩造假揭秘:“古玩造假产业链”全国已形成






[日期:2010-12-10]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铜器造假 做出铜绿能卖十万元

据陈晓友介绍,铜器特别是铜镜,可能是以后古董造假的重点。目前,扬州市场上也有不少假的铜器,很多都来自湖北一带。“古董造假由来已久,古代就一直有。比如说宣德炉,现在存世的真品很少,很多都是明清时期仿制的。”陈晓友告诉记者,只要是盛世,古董造假就比较流行。

而铜镜的造假方法,现在也是越来越多。最初,造假者把化工漆和石膏粉拌成与铜镜相近的颜色,在素镜上做成各种动物;或者把坏的铜镜用胶水粘起来,再用一张透明薄膜裹起来,擦上黑鞋油,看起来就像南方出土的黑漆背。后来,造假者又把铜镜坏的部分锉掉,改成小铜镜。

辨别铜镜的关键,主要看包浆。因为打磨做旧的包浆与自然的包浆有明显区别。现在,造假者又玩起了新花样,他们把新做的铜镜,浸在动物尿和人尿的混合液中,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绿锈,和出土铜镜上的绿锈非常接近,看起来与旧铜镜皮壳很像,甚至还有些作假高手把老铜镜上的锈取下来贴在新做的铜镜上,完全可以以假乱真。这些高仿做的都是很高档的镜子,市场价在十万元左右。

【讲述】假货源头全国都一样 “造假产业链”已形成

小曾(化名),扬州古玩市场摆摊卖古旧的“圈内人”。对于文物作伪的门道,他谈得头头是道,但一直不肯透露真实姓名。“搞古玩的都很低调,一是怕惹祸上身,二是因为很多东西来路不明。”他告诉记者,以玉器为例,国内规模最大的玉器集散地在河南南阳。那里的玉器批发市场,一般成色的东西几十元就能买到;品相好一点的,也不过上百元。这些批发来的东西拿到市场上,碰上个外行,价格一下就能翻个几十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文物市场已经形成了产销一体的“造假产业链”,各地的文物仿制工厂、作坊负责生产,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将假文物批发给文物贩子,最后经古玩市场或文物商店流入社会。

据业内人士介绍,文物造假网络如今已经遍布全国:山西仿造青铜器和木雕佛像,河南主攻玉器、陶器、瓷器,江沪浙一带擅长书画作伪。以年代为界,文物造假的“源头”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以玉器为例,“良渚玉”的批发市场在浙江湖州,“红山玉”在辽宁内蒙古一带,苏北地区则主攻“两汉玉器”。瓷器作伪主要集中在河南和江西,前者主打汝、钧两大宋瓷;而明清官窑青花,则以江西景德镇居首。小曾表示,各地古玩市场的假货源头,基本都是一样的。


【热点】扬州最出名“捡漏” 是梅瓶 都想“捡漏”,最终“打眼”多

在古玩市场,有两个术语:一个叫做“捡漏”,那就是买到了物超所值的古玩;一个叫做“打眼”,那就是买到了假货,或者是高价买了廉货。对于初入古玩界的人来说,“捡漏”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一般都要交点“打眼”的学费。

扬州古玩界,最出名的“捡漏”,莫过于扬州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从失落民间到被奉为镇馆之宝,过程非常传奇。当然,这也只能看作是一种无意的“捡漏”。当初文物商店收购后,开始也没有看出连城价值;最终还是通过很多专家的评定,才摸清了这件文物的价值。

如今,想要在古玩市场里“捡漏”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在天宁寺经营的一位店主说,现在收购古玩的难度越来越高,基本上不存在“捡漏”的可能。“以前在地摊上看到明朝的瓷器,品相不错的,1000多元就能收到,现在已经不大可能了。”

对于古玩爱好者来说,想要“捡漏”,不但自己要具备一定的文物知识,能够大致揣摩出这件古玩的价值,还要凑巧卖方不是很懂,这样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了。因为经营古玩的,就算开始不懂,经过多年沉浮、向同行请教,肯定也积累了不少知识。想要蒙住对方,可能性很小。

当然,也并非说这样的机会就是没有。比如说林散之的字,他的笔头比较松,基本上是有求必应,流在民间的不算少。很多名家过世后,儿女们没有这方面的爱好,拿出来低价出售,这就可能有“捡漏”的机会。

“古玩市场里的水很深,没有几个新人不被呛到的。”一位业内人士说道,很多人都想“捡漏”,但是最终还是“打眼”的多。当然,吃一堑长一智,“打眼”的次数多了,偶尔一次“捡漏”,也是可能的,这都要看个人造化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