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砂·器——紫砂的真相






[日期:2010-09-03] 来源:锦绣   作者:黄茂军 [字体: ]

如果没有“曼生十八式”, 陈鸿寿还能成为“西泠八家”中最受注目的人吗?
这位钱塘才子在吏治方面的表现泛善可陈,多亏了他能倚仗才情跻身官场,曾经有“宰溧阳县”的履历,才会有太多的文章记述他屡弃政务于不顾,一头扎进邻近的蜀山,忘情于紫砂。顾景舟曾提及嘉庆、道光年间,宜兴制壶名手有杨彭年、邵二泉、邵友兰、潘缄雄等人,“就壶艺而言,友兰、缄雄的技艺,当位列彭年之右,惟彭年与曼生之优相契遇,相得益彰”(顾景舟,《宜兴紫砂壶艺概要》)。顾景舟曾经多次在文章中表示他对杨彭年壶艺的不欣赏,但他也承认,杨彭年因为助陈曼生(陈鸿寿号“曼生”)完成“曼生十八式”从设计到制作的过程,而“壶随字贵,字随壶传”。
“他说得有道理,但与陈曼生合作是我高祖的福分。”
杨勤芳一边这样说,一边吐了一口烟。出生于1951年的杨勤芳自称杨彭年是他的“高祖”,但从年限上推论,200年前的杨彭年于他可能不仅仅是五世之隔,杨勤芳自己在一些场合对此也有点语焉不详……但“杨彭年后裔”却是不虚的。
杨勤芳告诉我们,所谓“曼生十八式”其实是一泛指。杨勤芳从他的书房里为我们找了本书,上面举例说:
成书于1937年的《阳羡砂壶图考》上卷《雅流篇》,对陈曼生题铭的8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其中有“斗笠壶”、“合欢壶”、“包壶”、“井栏壶”、“方山壶”等6件,此外,还列举了陈曼生亲拟的贴切壶形的22条铭文,除第16条下无壶名外,其余21条均有壶名,其中有4件与前面的8件传器中的壶名相同,这样在这本图考中,就为人们提供了26件不同的曼生壶壶形了。1963年春,上海发现了一本宣纸线装《陶冶性灵》手稿,打开封面,左页绘壶形20个,右页录壶名及铭文,最后一页记曰:“杨生彭年作茗壶二种,小迂为之图,频迦曼生为之著铭如右。癸酉四月二日记”。癸酉是嘉庆十八年,即1813年,正是曼生在溧阳任官之时。
杨勤芳认为,陈曼生很可能手绘了一批紫砂壶样,请杨彭年等人制作,这批壶样究竟有多少种,现在还是一个谜,但应该不止18种。
业界公认“曼生十八式”开创了文人壶的先河,让当时文人普遍热衷的字画金石敷陈其上,据说陈鸿寿自创“曼生十八式”的动机,就是不满之前的紫砂壶器型没有留出足够的书画题铭空间,这一传闻与陈鸿寿的金石大家身份相符,应该不谬,以文人身段婀娜于紫砂壶之上,陈曼生是第一人。
读陈曼生的壶铭,委实是一种享受。
比如在一井栏壶上,曼生题“汲井匪深,挈瓶匪小,式饮庶几,永以为好”;在一扁壶壶身上题“止流水以怡心”;题一石瓢是“不肥而坚,是以永年”;而另一石瓢提梁则是“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他在一箬笠壶上的铭文,曰:“笠阴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
陈曼生的阿曼陀室有一中堂,“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如此境界,今人难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