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青州水墨画廊的利益共同体






[日期:2013-11-20]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 周永亮 [字体: ]

危机下的抱团取暖

 

  其实,如今的这种“团结”从青州市场起步时就种下了种子。在2006年成立书画城之前,青州市画廊大都分散在三四个地方,虽然每个人的眼光、喜好不同,但这些经营者却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经营理念。青州的画廊经营者大多是从收藏起家,“开始在企事业单位上班的时候,在家里做点收藏,后来退休或辞职后,开始转入画廊。” 这也形成了类似的独特气质,“他们骨子里热爱书画,把画廊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做,而不仅仅是短暂的商业行为,对书画市场也有一种责任感觉。”

 

  所谓“患难见真情”,2006年的一次书画市场低谷把青州画廊集结成“青州力量”。“2005年时书画市场比较好,一张画今天拿过来是三千,明天就三千五,下个月就一万,处于一种疯涨、混乱的状态。”青州画廊协会会长左景岳说,2005年新进的画廊特别多,从三十多家画廊膨胀到六十家画廊,都在经营书画,很多古玩店、文化公司都被改成画廊。但2006年画廊受到整个环境的影响,出现低迷的情况,很多画廊手里积压着很多作品,造成人们对艺术品的心理恐慌。

 

  在当时恶劣的经济形势下,很多画廊单打独斗最终被市场淘汰。而青州画廊则选择了集体突围。“我们先后到北京、上海、南京、西安都去看了一圈,把大家集中起来最好,因此我们就先把艺术城建立起来,同年画廊协会也一并成立。”左景岳说。

 

  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们心理上的恐惧,而当时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把积压在手中的艺术品尽快交易出去。当时青州市场仅仅局限在山东地区,当地的消费能力已经趋于饱和,所以打开新的消费市场就成为重中之重。恰巧2006年时,在鲁清汶的协调下,青州画廊与河南金帝拍卖公司建立了联系,“为青州书画找到了一个出口。”

 

  同时,为了解决画廊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青州画廊以画廊协会的名义开始与银行接触。当时青州市农村商业银行只要“画廊协会担保、三家画廊联保,就能得到最高额度为300万的贷款。”当时虽然每家的金额不大,但对当时的青州画廊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这几年时间农商行对画廊贷款七千万。

 

  正是青州画廊的团结,才能安然度过2006年间的市场低谷。团结也成为青州区别于其他市场的重要因素。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