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朱文立发现五代“柴窑”






[日期:2012-10-05] 来源:中国瓷网  作者:朱东明 [字体: ]

 

将台窑址出土的玉璧底瓷片
将台窑址出土的素烧胎碎片


    朱文立大师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这些瓷片制作的非常精细,有的瓷片连釉带胎仅两毫米,有擦足垫烧的,也有满釉支烧的,支钉痕只有小米粒大小。遗址出土的雕塑工具为骨质,非常精细,应该不是一般民窑使用的。此处出土的支钉一般粘在环形圆泥条或圆形方泥条上,有三个或五个支钉,也有垫饼和垫圈。而且,虽然出土的瓷片颜色各异,他们釉的内部泡粒结构并无差别,而且和汝窑天青釉泡粒结构相似,由此可以推断此窑的主流釉色应该是天青色。从出土瓷片和素烧胎来看,均以碗、盘为主,素烧胎大部分是圈足,但也有玉璧底。瓷片和素烧胎器物的圈足修的都很规整,而且圈足内修的均比圈足外低,投射出玉璧底的影子,说明此窑址应该是五代末期所烧。并且,此遗址出土的碎瓷片均打的非常碎,显然是不想让它流入民间的缘故。

将台窑址出土瓷片的底部支钉痕
将台窑址出土的骨质修胎工具

 

历史上,官瓷是民间禁用物品。赵宋取代后周后,为了消除后周的影响,废柴用定,把柴瓷从宫廷全部销毁,所以,宋中、后期柴瓷就很难见到了。由于天青釉的魅力,宋中、后期,赵家江山已稳固,朝廷又在汝州建青窑,恢复天青釉生产。据朱文立大师几十年来对天青釉的研究,汝州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没有发现能配制天青釉的原料,这也是明、清两代在景德镇御窑厂未能恢复汝窑的原因。

    那么,将台窑址会不会就是我们追寻千年,至今未露真容的神秘的“柴窑”呢?

 

釉层薄如纸、香灰胎(将台窑址出土)


    朱文立大师将瓷片与历史资料记载柴窑特点进行了仔细的比对:《博物要览》“昔人论柴窑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青如天:此窑址出土的天青色瓷片,釉色和文庙汝窑非常相似。

明如镜:汝官瓷的釉质是玉石感,而此窑址出土的瓷片釉面都非常明亮。

    薄如纸:有关历史资料都提到柴瓷薄如纸,它应该是指釉层,而不是指胎体薄如纸。因为,柴世宗即位时天下还未统一,另据有关史料记载:柴世宗计划十年打天下;十年建设;十年享受太平生活。他又是一个很简朴的皇帝,所以所烧瓷器还得考虑到它的使用性,不可能做的通体薄如纸,而且直到北宋后期,鹤壁窑才出现蛋壳白瓷,所以,柴瓷应该是釉层薄如纸。

    声如磐:从此窑址出土的瓷片看,胎体瓷化程度非常好,成瓷温度应比汝瓷稍高,约在1300℃左右,必是扣声如磬。

   朱文立大师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夷门广牍》曾记载:“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

《陶说》:“按后周都汴,唐属河南道,考唐书地理志,河南道贡瓷石之器,是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当即在其都内。”

乾隆皇帝在汝窑瓷枕一诗中也曾写道:汝州建青窑,珍学柴周式。柴已不可得,汝尚逢一二。”

根据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柴窑在河南省内,甚至在汝州城内的可能性非常大。

    20余年来,朱大师先后在古汝州城内找到了文庙汝窑遗址、张公巷窑址。这次将台柴窑遗址(未确定)的发现,也印证了陶说对柴窑的一些论述。   

   

在朱文立大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将台街去看窑址的位置


    朱大师对我们讲:柴瓷和汝瓷的天青釉呈色原理非常独特,除天青釉之外,其他瓷器在成瓷停火后,颜色是不会变的,而天青釉则不然,它不但烧成过程中窑变,氧化火、还原火都要烧的恰到好处,而且成瓷停火以后,在窑中的冷却过程中仍进行窑变。天青釉停火时是豆绿色,在窑内冷却过程中逐渐变成天青色,首要条件是控制冷却速度要恰到好处,冷却速度过快或过慢就会形成其他釉色。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曰:
青如天一语亦不尽然,柴窑固以天青色为主色,但据博物要览则尚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不止天青一色也……无釉之处悉呈黄土色……从将台窑址中出土的相当一部分是上述这类瓷片,说明了天青釉在后周时,由于窑炉和其他古窑炉一样,天青釉又是创烧阶段,窑工还没掌握好成瓷后的冷却速度所以形成了多种青绿釉色。在清凉寺汝窑的发掘中,出现那么多窑炉,就是为了控制天青釉烧成后的冷却速度,让釉色尽量都变成天青色,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没变好。而文庙汝窑的瓷片基本上都是纯正的天青色,说明了文庙汝窑在烧成时氧化焰、还原焰都烧得恰到好处,而在控制降温速度时也相当成熟,将天青釉烧到了极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朱文立  柴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