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南澳号出水瓷器三万件






[日期:2012-09-21]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吴绪山 林春伟 [字体: ]


  后续

  钢制框架罩住船体 安保工作没有松懈

  按照“南澳号”考古队队长崔勇的说法,清空船货只是“南澳号”考古发掘工作阶段性的结束。对于目前还继续保留在海底的巨大船身,考古队未雨绸缪,在今年打捞开始之际,就制作了一个重约300吨巨大钢制框架将整个船身罩住,框架32米长,12米宽,高1.5米,框架通过隔梁又划分为不同的小区域,这是考古探方的一个大胆创新,大大提高水下考古的效率和人员安全。在考古人员撤离时,他们会通过水下焊接将框架的间距加密,让其他人无法钻进去,像防盗网一样对遗存的船体起到保护作用。

  但这样的措施在现代技术手段下并不能保证“南澳号”高枕无忧,所以后续安全保卫工作的重任,依然留给了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从最初及时发现并制止盗捞哄抢,到目前船货基本清空,该派出所的官兵已坚守了近2000个日日夜夜,在此期间,他们驱赶可疑船只几百艘次,不明作业船只2830艘次,他们是“南澳号”可靠的保护者。作为一个功勋团队,该所曾被国家文物局授予“文物保护特别奖”。现任所长徐罗军表示,荣誉是边防官兵用辛勤的汗水甚至生命危险换来的,他们会继续想尽一切办法,让“南澳号”万无一失。

  对话考古队长崔勇:

  解读“南澳号”

  深圳特区报驻汕头记者 吴绪山

  崔勇是“南澳号”水下考古队队长,自始至终全程参与了“南澳号”的打捞工作。记者昨天在打捞船上对他进行了专访。

  记者:请崔队总结介绍一下“南澳号”自发现以来的发掘情况。

  崔勇:自2007年发现之初,考古人员就开始对这艘古沉船进行初步调查和外围探摸。2009年正式启动打捞工作。从2010年开始,这个项目得到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得以调集了全国各地的力量,组成了堪称全国最豪华的水下考古队。2011年,“南澳号”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当年还入选了“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年考古队在人员调配及工作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使发掘效率、人员安全和文物保护都有了质的飞跃。到9月20日,打捞工作已基本清空了船货,能捞的我们都尽量去捞了,船体结构也搞清楚了。这意味着“南澳号”的水下发掘工作阶段性地结束了。

  记者:作为“南澳号”重要组成部分的船体将如何保护和发掘?

  崔勇:为了保护好古船船体,我们今年制作了一个巨大的钢架罩住古船,临时性地将古船整体保护在海底原址。目前已测量沉船的长度为27米多,宽7.8米,船身的上部已被破坏掉。至于人们关心的这艘船是广船还是福船,目前典型特征还没有出来,不便下结论。将来是原地保护还是发掘出水,会有一个意见供专家参考。如果学科有迫切的需要也可能会继续发掘下去,如果学科需要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或者我们对船板的保护措施还没有落实,则可能会在海底继续存放就地保护。

  记者:船载文物在海底400多年了,它们出水后何时才能展出?

  崔勇:这些文物长期浸泡在海水中,一旦出水后要经过脱水、脱盐处理。目前出水的文物以瓷器为主将近3万件,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需要很大的场所来处理。广东省博物馆把馆内的地下车库临时改装,建设成大型水池用来脱水脱盐,文物要把这些保护工作做完后才能公开展示,这个时间要根据瓷器的烧结情况、具体的吸水率等来确定。

  记者:“南澳号”及其文物中包含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崔勇:明代的海禁政策到隆庆年间局部开放,漳州月港海外贸易兴盛,“南澳号”是那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商船,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它所载的瓷器以前在国外常见却不知国内的产地,被称为“汕头器”,后来发现产自福建漳州平和窑等地,一部分来自江西景德镇,多出口到东南亚。“南澳号” 是国内发现的第一艘满载“汕头器”的商船,目前已弄清“南澳号”有25个船舱,也是迄今为止发现舱位最多的明代沉船,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东西。“南澳号”的发现及发掘,为研究明代中晚期海上贸易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为“漳州窑”、“汕头器”等陶瓷研究领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记者:“南澳号”船上载有火炮的说法最后证实了吗?它跟走私有关系吗?

  崔勇:确实有炮,还有球状的凝结物初步判断是炮弹,但要做x光扫描才能判断里面是什么东西,已发掘除了不少于4门的火炮,目前用被子湿水后包裹起来进行保护。至于是否跟走私有关,你们可以往那方面想,但我不能这么说。那个时候已经开港了,不一定要走私啊,通过官方可以贸易。不能因为船上有火炮就说“南澳号”是走私船,到明代后期有火炮的船已很多了。另外海上还有海盗,也需要有个实力上的平衡。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