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详解:古陶瓷色釉的化学成分及制作方法






[日期:2012-05-01]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锰和紫色
  在图样的外侧用粘土线作成轮廓,里面流入绀、黄、青或稍带紫色的釉,图样的背景主要是用紫或绀色釉衬托的,即明代所谓“法花”的瓷器。那种紫水晶般莹澈深厚的紫色,和康熙、雍正、乾隆时所谓“茄皮紫”的带有单彩釉黑色的涩滞的紫色,以及明清“五彩”瓷的紫、紫褐色乃至褐或黑褐色等,都是用锰着色的作品。
  锰在天然状态下是一种氧化物,呈纯黑色的块状,有时混以铁或珠明料成为不纯物而放入釉中。特别是在珠明料内所含的锰常比钴多,因此在烧成温度较低时,锰的颜色比钴的颜色还显得威力大。关于这一点已经在上节内加以说明。像这样作为一种不纯物来讲,虽是早已就混在釉中了,然而锰被正式用来施釉的作法似乎由明代才开始。
  所谓氧化锰与氧化铜,若自釉的化学作用上来讲,两者间很有相类似的地方。用氧化铜现出青色较难,往往倾向绿色。如果在釉内大量放入碱分,便渐渐现出青色。锰也同样在混入普通釉中时现出褐色,而在碱分多的釉内才出现美丽的紫色。但是釉中碱分越多,釉抵抗湿气的力量越少,因而容易剥落。由此可见,利用锰而现出美丽的紫色,应该说是我国陶瓷工艺上的一件十分成功的发明。
  所谓“乌金釉”的像漆一般的黑釉,除去铁以外,还含有锰和钴。这一点在前面提到黑色釉时已经谈过。这种乌金釉据说是康熙时臧应选发明的。
  假使三氧化二铁在釉中不溶解,成为细粉状而烘烤于釉的表面,这时就会现出红色。关于此种变化已经在铁釉一章中作了说明,与此同样也可以将锰的氧化物碎成细粉,烧成时涂在陶瓷的表面,这时就会现出黑褐色。一般法花釉上彩的黑线轮廓,普通即用的是二氧化锰粉(MnO2)或珠明料。这种线因其不溶于釉,只是涂在釉的表面,所以非常容易剥落。虽然在制作时有的在边线上涂以颜色用来保护,但这种线仍时常有露在颜料外面的,而且易于剥落。更有的是在二氧化锰中加入少量玻璃而烘烤在釉的表面。这种线比较涂有其他颜料的还容易剥落,因此在用手摸抚时需要特别注意,最好不要用指头去磨擦。
  锑与黄色
  釉上彩的黄色可以用铁作成,例如明代宣德时期创始,弘冶时期流行的一种“浇黄”(又名“娇黄”)釉,就是使用含有铁分的天然原则——赭石为着色剂。但也有使用锑的。锑是一钟银灰色的柔软金属,我国虽为世界上最大产地,然而直到明代还未见有将它利用在陶瓷上去的,清康熙时由于奖励学术,特别是开始提倡科学,因而陶瓷工艺也有了长足进展,发明出不少新的釉料,而锑的应用也是在那时候发明的。简单说来,若是氧化锑混入釉内,便可现出十分艳丽的黄色,如加以铁分便近于橙色,因此依靠铁分的增减便能得了各种色调。于是有所谓浇黄、蛋黄、鹅黄、蜜蜡黄等颜色的名目随之产生。此外也有用2~3%的氧化锡代替锑和铅而现出黄色的,至今这种呈色方法仍在广泛地沿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