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景德镇制作中共建国纪念瓷解密






[日期:2013-03-17] 来源:中国瓷网  作者:景记 [字体: ]

    这些建议当时都没有被采纳,在北京的城墙、城楼、城内的牌楼拆除时,梁思成为此痛心疾首,四处奔走呼号。

    有一次遇到拆除北海团城的争议,梁思成在会上详细地陈述了团城是国内仅有的几座古代高台建筑之一,她不仅在建筑史上有重要价值而且也是北海整体景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对方坚持说因妨碍交通而必须拆除,梁思成生气地说:照这样说,干脆推倒团城填平三海,修一条笔直的马路通过去。他心急如焚,特地去找到周总理,总理亲自到现场勘察,最后采纳了现行的改建方案,既畅通了交通又保住了团城。

    中南海要兴建楼房,梁思成设计出方案,特别采用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比例和门窗形式,以取得新建筑与周围古建筑的和谐。

    梁思成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北京这一座世界上仅存的,规模宏大的中国封建时代的古城,即使在整体上难以保住,也力争在局部保住古城的一些带有标志性的建筑,以求古都北京不致于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消失。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 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1928年,他刚一回国就到东北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一心要为中国培养新型的建设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梁思成又想着战后和平建设需要人才,于是回清华大学筹办了建筑系。

    在梁思成的一生中,虽然以主要精力投入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但始终不忘他从事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中国创造出新的建筑。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总结了近代国外建筑的发展和近百年中国建筑的状况,他提出既反对全盘西化,将洋式建筑照搬进来,也反对那种完全仿古的做法,认为这决不是中国新建筑的方向。他向往着一种既能用新技术、新材料,又具有民族传统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现。

    4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各国都在准备着战后的和平建设,讨论着新城市的理想规划,探索着新住宅的多种形式。梁思成也向往着自己祖国在胜利后的建设,他在四川乡下读着国外新出版的书刊,研究城市规划,住宅建筑新的理论;他著书写文,探讨中国新时期的建筑设想。

    1950年,梁思成带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1951年,他又组织教师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担任纪念碑设计委员会的领导,在他主持下确定了碑形的式样。

    梁思成始终没有忘掉为新中国创造新建筑的理想,始终没有停止对建筑创作理论的探索。他认为新中国建筑也和新中国的文化一样,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他连续发表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等,热情地介绍中国建筑传统,论述建筑创作的主张。

    1963年,他为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特地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在这项设计中,梁思成根据1200年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在日本兴造了奈良招提寺的史实,特地采用了中国唐代建筑的式样和风格,以象征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在扬州市建设局的具体领导和组织下,这一组精美的纪念性建筑于1973年建成, 1984年,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1962年,梁思成带着助手又开始了对宋《营造法式》的研究工作。《营造法式》是中国宋朝朝廷颁行的一部关于建筑制度的法规的书,是中国历史上留存至今最完整的建筑经验总结。但是由于留存到今天的宋代建筑很少,名称与后代又多不相同,所以今人很难读懂。梁思成在青年时代就有志于研究此书,从30年代开始就决心将难于理解的论述和名称加以注释,用现代科学制图方法画出宋代建筑的图样,这样做对深入研究中国建筑的传统技艺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此项研究由于难度大始终没有完成,1965年,梁思成终于完成了上卷的工作。

    梁思成十分注意在师生中树立民主的作风,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一种朴质的学风不苟同、不固执也不拘泥,心胸开阔,接纳百川。 

    作为一名学者,梁思成不仅自己胸襟坦荡,敢讲真话,敢于坚持真理,而且将做人与做学问并重的思想充分体现在教育实践中。他要求学生要善于主动地向周围的人获取知识,要尊重别人,不断查找自己的不足,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要说真话,要有自己的观点,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历经磨难,甚至家破人亡,但敢于坚持原则的初衷不变,对建筑学事业的热情始终不减,用实际行动体现了梁思成的人格与风格。

    梁思成先后著书5种,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150多万字,现已整理成《梁思成文集》(14)全部出版。他和他领导的科学研究集体因为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和文物建筑保护这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198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证书,表彰梁思成教授和他所领导的集体在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的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梁思成的学术成就也受到国外学术界的重视,美国有专门研究梁思成生平的学者并出版了他的英文专著。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对梁思成以高度评价。   

自画像1973  李宗津

    李宗津(1916.101977.5)祖籍江苏常州,油画家及美术教育家。1934年就读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7年毕业,师从叔父李毅士、颜文梁、吕斯百等中国第一代油画家。1940年受聘于贵阳私立清华中学任教。1946年至1947年,得徐悲鸿赏识,聘为北平国立艺专讲师,1947年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后又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艺术语言朴实,作风写实。1943年创作《女童》。1946年创作了《北海风情》系列写生作品和《老路肖像》。1947年创作大量表现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生作品,在此基础上完成《平民食堂》的创作,思想的深刻、朴素真实的描绘使该作成为现实主义艺术的经典之作。1951年创作油画作品《强夺泸定桥》,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5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并创作宣传画《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1954年油画作品《东方红》、《双喜》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作品《春游》、《鞍钢的黎明》发表在《美术》杂志上。1956年10月为纪念鲁迅先生创作油画作品《夜谈》并发表于《美术》杂志上。1957年,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文化代表团赴尼泊尔访问,归国后创作了大量关于尼泊尔风情人物的油画作品。1972年,创作《毛主席像》、《鲁迅像》。1997年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举办李宗津画展。出版画册有:《李宗津画选》、《李宗津作品集》。   

他不仅参与了新中国国徽的设计工作,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

    李宗津先生是中国早期油画画坛上的代表性人物,生于江苏苏州的书香世家,受到正统文化熏陶,自幼既表现出超凡的艺术天赋,徐悲鸿先生爱惜他的才艺,买下李宗津先生的作品《北海公园》长期挂在院长办公室。然而他后半生道路坎坷,不幸过早离开了人世,使他的艺术长期被埋没,这无疑是中国画坛的损失,在中国绘画走向未来的新时期,我们对李宗津先生的艺术成就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与研究。李宗津先生的艺术遵循现实主义的手法,造型慎密传神,色彩绚丽大气,在他的画作中,具有一种特殊的人文书卷气。从《平民食堂》到《勇夺泸定桥》的大型创作,都可深刻感受到李宗津先生极富人文关怀和锐意进取的艺术个性。无论是大型创作,还是人物、风景,乃至素描,李宗津先生的艺术作品都有激动人心的魅力。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李宗津先生油画作品的画面上,几乎都没有签名落款。以《中国早期油画大系李宗津画集》收录的作品为例,全书共收入71幅油画,6幅素描,其中只有3幅早期素描画面有落款。我们应该注意到李宗津艺术作品的这一特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