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定窑文化特征及工艺形成——手工味






[日期:2014-06-07] 来源:定窑研究   作者:陈文增 [字体: ]

    拉坯成型属定窑成型的主要手段,在唐代如此,在当代也理应如此,尤其一些仿宋产品更应如此。唯坚持传统成型方法,而不能再现宋定窑产品风貌。宋代定窑利用拉坯的辘轳车,可以确切地说,远不如我们当代制作的拉坯机精良。但宋代陶工的拉坯技艺则远远超越我们之上。从一些传世珍品及所遗残片中足可以得到此两点证明。拉坯成型仅限于盘、碗、瓶、罐类等易于旋转的产品。鉴于宋代定窑陶工的操作规程以及宋代拉坯机械以形成其宋代的手工艺术品味,尤以盘、碗、瓶、罐类的底足最能说明问题。这类产品的底足,不论是圈足,还是玉璧底都明显地表现为几个特征:

    1.不规矩。即器皿底足是半圈宽、半圈窄。也即一边薄一边厚。这种情况在宋代拉坯产品中占比例较大。原因是宋代机械轴承同心程度不够所致。这类产品在当时恐怕也是一种缺憾,而又没有什么办法来限制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逐渐形成了宋代底足欠规矩的一种风格。在当代仿宋产品要求中,已经成为不可偏废的艺术参照。尽管我们不可能完全把底足作到同宋代的完全一致,而其神韵味道,要求当代陶工务必严格遵循。

    由于当代拉坯机械轴承及其部件多为精钢制作,其技术标准、机械转速决非昔日可比。这给生产新产品提供了可靠的前提保证,但给仿古定窑器皿的手工味道却出了很大难题,因此达不到仿古的神采意蕴。为了实现仿古类真的目标,我们必须改变拉坯操作中的某些方法,以奇制胜,依靠日常积累的操作经验,以造就手工神致。

    2.外糙内秀。定窑底足或说整个背部给人的另一个感觉是看起来像作工不经意、马马虎虎,粗糙不堪,像是底足受到重压而变得不够直正;又像是刚修好坯未及到挺实就放在了不平不展的置台上;有时底足内旋线参差;有时见泥屑粘连问题,简直不一而足。而正是这些特征最难处理,而正是这些才真正能体现手工味。而纵观内部则壁面光洁、纹饰清晰、工艺完美,足见其用心之至。

    透过这层层外象,我们终于体味到当年作工的地道、艺术的真谛。像是幅笔墨淋漓的写意中国画,通过无拘无束的真情流露,表现的展示的是另一种超然的艺术精神,一种简直无法言传的手工品味。内秀指的是正面,但见花饰清晰、活灵明润,令人心驰神往。通过画面的纯熟作工,足可领略宋代陶工的设计与工艺水平。领略其宋代文化积淀下的定瓷艺术之优秀内涵。

    3.手掐纹。宋代定窑生产,拉坯属前道工序,修坯则属后道工序。拉坯修坯均各有其道。手掐纹是修坯过程中留下的特征。一般情况下,修坯均在坯体缩水后开始进行。通过对古瓷片及一些传世之作看,坯体在含水量15%左右进行修坯。由于坯湿胎软,操作过程中,翻取掂放,都有一定之规,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产品中难免留下当时制作时因各种方式、方法所形成的痕迹,手掐纹便是在这时形成的。

    关于手掐纹的特征,有几种可能:一种是修坯过程中在轮盘上翻取仰卧时所遗;一种是当时验坯时留存。在古代对陶工的产品同样进行验收。其二,因定窑为湿坯施釉,故对修好的一批产品个别进行手掐以看干湿,这也是形成手掐纹的一个原因。手掐纹一般出现在产品外面下部,这种特征并非所有器皿都存在。手掐纹的形成,也是因人而异,因器而异。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