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定窑文化特征及工艺形成——芒口






[日期:2014-06-07] 来源:定窑研究   作者:陈文增 [字体: ]

    芒口,俗称毛边,是指盘、碗在入窑烧制前去掉釉的一圈边口所露的胎骨。局外人不明白,凡陶瓷烧制,不论采用如何烧法,都必须把器物附着匣钵部位的釉面剐掉,否则,造成釉钵粘连并造成残损(因釉在高温下产生粘结)。

    陶瓷问世以来,均为仰烧,即去掉底足一圈釉,称为涩足。而芒口(也称涩口)为定窑特有,无芒不为定(指艺术性,其实定窑也有釉口)。宋代定窑冲破种种阻力,极力拓宽和营造定窑科技与艺术的空间,敢于打破历史常规,把盘、碗类器皿颠倒过来烧制,这种办法叫覆烧法。覆烧工艺的出现,先前的烧制方法相对定名为仰烧,尤其在定窑必须这样称谓。覆烧法的问世,奠定了芒口的形成和规范。

    芒口的出现,成为白瓷问世以来一种工艺上的叛逆,朝野上下,多有指责: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禁中指皇宫,笔者注)。宋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窑。定瓷之芒口,的确引起皇室阶层及社会消费者非议。但定窑并未因此而改变这种历经千辛万苦才获得的工艺成果。是以芒口镶金、镶银、镶铜而走向市场并复入皇室,引起皇室的珍重,称为金装定器。但芒口的出现是否专为皇宫进行镶嵌而所为?回答是否定的。金属于芒口上镶嵌容易牢固,金装定器的出现,相应促进了定窑芒口与社会生活的磨合及发展,以至后来风靡整个中国乃至邻邦。芒口生产很考究,决非随意去掉一圈釉了事,而是内宽外窄,一阳一阴,阳宽阴窄。按器皿大小件而定,阳面剐去2-4mm,阴面剐去l一2mm,定有规则,行按要求,轮上操作随心,艺术风格自成一脉。芒口的要求同器物上的刀线产生一样,要求自然、顺畅,尤忌模糊臃肿或做作行为,旨在用刀工体现定窑瓷器芒口的天真雅趣。除去器皿本身不谈,只看这些芒口处理效果,就知道这件器皿品位及制作该件器皿的陶工水平有多高。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