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图文]“海上画派”吴昌硕 黄宾虹 赵之谦(作品欣赏)






[日期:2014-04-12] 来源:第一收藏  作者:佚名 [字体: ]

     海上画派,又称海派,或沪派,一般指的是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1843年),至廿世纪初期(1927年)时,一群画家活跃于上海地区,并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

    战争后上海辟为商埠,各地画人流寓上海者日众,成为绘画活动中心,有海派之称。他们最先接受维新思想和外来文化,反对墨守成规的复古派和陈陈相袭的守旧派,他们上承唐宋优良绘画传统,吸取明清陈淳(白阳)、徐渭(青藤)、陈洪绶(老莲)、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诸家之长,又受清代金石学的影响,因此画风潇洒放纵,又具雄厚古朴气味。在画技上善于借鉴民间艺术和西洋绘画艺术,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作品体现时代生活气息,在正统派外别树一旗,终于在上海画坛形成了融中西土洋于一炉的,以上海之别名命名的海上画派。其特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能破格创新, 流派自由, 个性鲜明;重品学修养;和民间艺术有联系,能达到雅俗共赏;善于借鉴吸收外来艺术;画会兴起, 切磋成风。代表画家有:赵之谦、虚谷、任颐、吴昌硕、黄宾虹,及任熊、蒲华、钱慧安、倪墨耕、赵子云、王一亭、冯超然等。《海上墨林》所记多达七百余人。   


    清中叶特别是1843年开埠后的上海,海道畅通,人文荟萃,各地书画人士挟艺流寓沪上者日众,上海渐成绘画活动中心。时人对一批寓居上海卖字鬻画的画师画匠名之曰海上画派。代表人物有赵之谦、任颐、吴昌硕、黄宾虹等。这些画家由于较早受到新思想的冲击,不愿墨守成法的陈陈相袭。他们上承唐宋优良绘画传统,吸取明清陈淳(白阳)、徐渭(青藤)、陈洪绶(老莲)、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诸家之长,又受清代金石学影响,破格创新,个性鲜明,画风趋向笔墨清新、浑厚豪放的气质,富于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熔中西文化于一炉。海上画派与海派文化形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吴昌硕(1844年9月12日-1927年11月29日),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道光二十四年(1844)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二十二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水县)县令,到任一个月便辞官南归。三十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王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七十岁后又署大聋。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是当时公认的上海画坛、印坛领袖,名满天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