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柴窑、煤窑、气窑的区别






[日期:2014-01-10]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我们经常听到商贩喋喋不休的说他们的仿品瓷器是“小窑”烧造,是柴窑烧造与现代液化气窑炉烧造的瓷器不同,如何如何与古陶瓷相同、“到位”。真的是这样吗?各种不同的窑炉烧成的瓷器究竟有那些不同?我不是烧成工艺的专业人员,但在景德镇二十余年研究制作瓷器耳熏目染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介绍给网友们供大家参考。

    景德镇对于烧成技术有一种执着的迷信,就是“烧成气氛”只要瓷器烧成后出现质量问题找不到其他原因时便一律可以归结到“烧成气氛”这一原因,仿古瓷产品凡是“不到位”“不看真”统统归结到终极原因“烧成气氛”。因此柴窑便被说成制作仿古瓷的根本条件,用柴窑烧成瓷器就可以仿古“到位“否则就无法仿制成功 “到位”的仿古瓷,这种观念一直是收藏界的主流观念,景德镇今年也宣传“今后每年烧造一窑柴窑仿古瓷器”通过这一活动让古代瓷器再次重现。柴窑烧成的产品真的具有特殊的品质吗?

    还是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烧成气氛”,“烧成气氛”又称为“烧成氛围”,广义的说就是瓷器坯体在窑炉内,转化成瓷器过程中瓷器周围的温度变化既烧成曲线,和窑内各种气体的环境状态,烧成曲线和各种气体的含量不同会改变瓷器胎体、釉面、发色等。

    从表面看烧成技术是瓷器这种的关键,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在使用柴窑、煤窑时期同一座窑炉中,同一次烧成中所烧造的瓷器品质完全不同,这种实际存在的现象说明瓷器品质的不同“烧成气氛”绝不是根本条件,而是另有其他原因,在一定的烧成曲线和一定的气体环境下其他原因才是改变瓷器品质的根本原因,这些其他原因包括胎体、釉料、彩料的配方不同以及胎、釉的含水量,薄厚度,以及其他一些不同所造成的,当然在没有使用气窑之前,由于窑炉,特别是柴窑受木柴、天气、利润等条件的干扰不可能形成同一种烧成气氛,柴窑完全靠自然通风,普通砖砌筑不具备承受高温的条件,不能采取保温措施,天冷时窑内进风量大,木柴燃烧好,好窑位温度高,在好窑位摆放的瓷器烧成质量好,外围窑位的瓷器则因为温度低而达不到质量要求,天热时无风多雨气压低,窑内进风量大大降低,因为缺氧木柴燃烧不好,窑内最高温度很难达到烧成所需要的温度,因此烧成质量大大下降,所以景德镇有“七死八活九翻身”的俗语,就是说七月是最热最潮湿的季节,窑炉受气压影响不能正常使用,次品率过高,制瓷厂家不能正常生产是一年中最困难的时期,九月秋高气爽,不冷不热是柴窑最好的烧成季节,烧造的瓷器质量普遍好,这一季节是陶瓷生产的最佳时间,

    待烧的坯胎在窑内的摆放位置也会对瓷器的品质造成影响,如一般的柴窑从最高温区的1320度到1170度,各个位置温度差别很大,在关键节点上5——10度的温差可能就有不同的后果,80年代末我在景德镇因为我们是景德镇最早使用液化气窑的厂家,当时有一家新加坡窑炉厂家南光公司在景德镇推广“梭式窑”这种现代液化气窑,由于景德镇比较保守,在加上价格较高,当时一台一立方米容积的窑炉要8万多元,所以很长时间没有用户购买,后来经过协商南光公司在我们作坊处设置了一台窑炉,初次使用十分小心,开始烧成温度一直控制在原来煤窑的烧成温度1280,瓷器的烧成质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瓷器的品质仍然不够理想,随后采取了提高烧成温度的措施,但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制坯泥料和釉料多年来都是按照煤窑烧成温度设计的,因此我们采用每次提高烧成温度5度的方法,虽然只有5度但也令人心悸,当实验进行到1300度时,问题出现了,多件瓷器因为温度过高而软化歪倒变形,后来经过多次调整泥料及釉料的配方,才达到现在的标准烧成温度1320度。
 
    而柴窑一般纵向总装44——46排,横向10柱,每柱匣钵一般放3——4“手”前三排因为靠近燃烧区温度过高一般放空匣钵挡火,不放瓷器,从第四排到十八排放小器匣钵,十八排以后放大器匣钵,可以想象一下即使在前18排温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前3排就可以挡火,4排到18排会有多大的差距呢,再加上横向10柱,第一柱和中间的第五柱,每一柱上下四“手”因此同一窑中的瓷器品质不同主要是因为烧成温度不同而造成的,更不要说后面的20多排大器,景德镇人非常聪明,他们把窑内分成20余个温区,分别烧制不同档次的瓷器,各个制瓷厂家也按照自己产品的档次配制不同的泥料和釉料,长期订购自己瓷器适宜烧成温度的窑位,当年“官搭民”就是因为官窑器需要高温窑位,而在一座柴窑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窑位可以保证所需的高温,而剩余的窑位又不能走空,即使不烧瓷器也要摆放匣钵形成火道,明代时官窑厂同时生产民用瓷器,因此可以独立建窑烧成,而清代御窑厂只为皇家烧造瓷器,如果继续独立烧成,成本过大,因此只能长期租用民窑高温窑位。现代制作仿古瓷的厂家同样也是因为这个主要原因而无法使用柴窑完成烧成工序,80年代景德镇古陶博物馆建造的柴窑只烧造过两窑,曾经兴旺过的祁门仿古瓷厂最终因为这个原因倒闭了,因为使用柴窑,每一窑的产品绝大多数是“低档普品”因此最终会亏损,同样“小型柴窑”也存在这个原因,因此景德镇后来个体户也建过几座“小窑”但都停留在试验、和表演阶段,如果真的使用它烧成瓷器,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煤窑并非是现代的产物,古窑址发掘结果证明早在北宋以前河北省定窑已经开始使用煤作为燃料烧造瓷器,宋代遗存残片的微观结果已经达到硬质瓷的物理指标,氧化铁还原也已经达到品质要求,说明煤窑的烧成气氛完全可以满足还原焰气氛烧成的技术要求,因为温度高瓷器的品质已经从软质瓷进化到硬质瓷,瓷器的品质,无论是胎体的密度还是釉面的透明度,大大超过柴窑烧造的瓷器,已经具备近代瓷器的品质,也正是因为如此定窑被誉为五大名窑之一。

    景德镇因其保守传统五十年代以前一直没有人敢于在景德镇建造煤窑,或者“镇窑”之外任何形式的窑炉,1948年由于木材短缺,烧练费用成倍增加,抚州人修建了两座阶梯窑,由于都昌人的抵制,基本没有使用便废弃了,解放后生产恢复木材供应出现了问题,景德镇每年需要四十万立方米的木柴,如果生产继续发展需要量更大,50年代初开始窑炉改革,初期采用煤柴和烧,由于温度大大提高原来为柴窑配备的匣钵严重倒塌,产品破损多而宣告失败,可以看出这次失败主要因为匣钵耐火度不够,1956年宇宙瓷厂建造了六座方形倒焰窑并烧制成功合格的瓷器,1957年使用无锡利民瓷厂的图纸在曹家岭第二合作社建成93立方米圆形倒焰窑并成功投产,1958年开始大量推广这种圆形窑,到1959年这种圆形窑在景德镇已经非常普遍,到1965年已经拥有135座圆形窑,已经达到解放初期景德镇全部柴窑的容积。柴窑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建国瓷厂因烧制高温颜色釉尚留有柴窑。在推广煤窑的同时煤气窑也在研制,1967年以后开始推广隧道窑,到1976年景德镇已经拥有15座隧道窑,1976——1984年期间各大瓷厂改用重油烧制瓷器,1984年有16座燃油隧道窑,同时许多煤窑也在使用,1984年以后煤制气隧道窑开始推广,但由于煤制气的燃烧值不能保障,严重的影响窑内温度,因此发展缓慢,90年代以后液化气窑逐渐一统天下,其他种类的窑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柴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