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古玩造假不是仿古瓷惹的祸






[日期:2014-01-10] 来源:雅昌艺术  作者:冯炎生 [字体: ]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 2014年1月3日播出的《真功夫岂能制造假瓷器》节目,看后让人痛心和迷惘。古瓷市场造假之罪名不应完完全全地戴在著名瓷都景德镇的头上,而古瓷造假也不是仿古瓷惹的祸。

    仿古瓷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它主要萌芽于两宋。从宋代的玉瓷窑仿古以后,形成于元代,成熟于明代,繁荣于清代前期,衰落于清代后期,到现在一直没有中断过,其基本上存在于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后半期,并对这一时期瓷器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景德镇现代制作仿古瓷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当时是正常有序规规矩矩的,属景德镇瓷业产生的开发项目,其产品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体瓷业蓬勃兴起,樊家井、筲箕坞、罗家坞出现了家庭式作坊,生产一些大路货的仿古瓷,尔后又涌现出佳洋陶瓷等一些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定点生产的高仿、精仿古瓷的生产企业。它们在每一件仿古瓷的底款上标明仿制的年代,出售时的标签写明仿制的品名,并非假冒做旧之赝品,深受收藏界的喜爱。

    仿古瓷是一门高超的制作技艺,但由于仿古瓷的价格和古瓷价格相差甚远,所以很多不法商人从中发现了敛财机会,它们云集景德镇,低价购买仿古艺术品,然后通过做旧、炒作、编故事等手法,最终以真品的价格,进入古玩和拍卖市场,欺骗消费者和收藏爱好者。当然,把仿古瓷当作真品的现象,不是现在有,而且古而有之,把仿古瓷做旧,做成那种旧的样子,当成真的古瓷去卖,卖的不是仿古瓷,而是卖掉了做人的道德;赚到的是钱,失去的是诚信,成了百分之百的造假,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种现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瓷市场假货充斥,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于仿古瓷产业。不能因为景德镇仿古技艺的高超,就要带上一顶古瓷造假基地的帽子,其它产瓷区就不会发生古瓷造假现象吗?无论是为皇帝专门烧造瓷器的御窑,还是传承制瓷技艺用于谋生的民窑,在后代仿前代,此窑仿彼窑的过程中,陶瓷技艺得到了继承和创新,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去面对现实,不去刻意夸大,也不执意地回避。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经济利益的驱动,让那些不法商人丧失了诚信。眛着良心将仿古瓷做旧,仿冒古瓷真品,骗取他人钱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其二,法律的漏洞,让造假者有空子可钻。陶瓷鉴定专家胡智勇一席话,从法律层面进行了诠释,《拍卖法》颁布不保真以后,中国市场是越走越乱。法律上的一刀切,使得陶瓷市场鱼目混珠的现象更为严重。以前拍卖场可能只有20%的假10%的假,现在因为不保真,业务也就是反正不保真,没责任。市场就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其三,对仿古瓷市场监管缺乏手段和打击力度。古瓷造假的现象,作为消费者和一些陶瓷发烧友是防不胜防,就是有一定鉴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在景德镇仿古瓷市场也会“马失前蹄”看走眼的时候。如今不仅是古瓷市场缺乏诚信,就是影响人们生存的食品安全也令人担忧。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对仿古瓷市场做旧假冒古瓷的现象,要采取措施进行严格监管和打击,不能让假冒古瓷的现象如此嚣张下去,败坏景德镇享誉中外---千年瓷都的声誉。

    古瓷造假的现象被曝光,对景德镇的仿古瓷产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不是一件坏事。前人的陶瓷技艺作为人类的财富不但可以共享还得继续传承;独门绝技还得研究、仿制、提升而不流失;仿古瓷这个产业还得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如何完善法律法规,堵塞《拍卖法》不保真的漏洞,不给造假者有机可乘;地方政府如何加强对仿古瓷市场监管和打击力度,把仿古瓷当作特种行业进行管理,建立和健全行业规范,通过行业协会进行自律;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时观点不能偏颇等都值得深思。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