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胶州农田发现青花瓷碎片 大土堆原是烽火台






[日期:2010-04-02]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4月1日上午,胶州市胶西镇宋戈庄村东侧地头一个2米多高的高台周围,发现了大量明代青花瓷和灰色陶片、瓦片。记者和胶州市博物馆的文物考古人员一起赶到现场,经过采集标本发现,这些物品多为汉代遗物,而且还有明初的青花瓷片。经过对现场周围的地形等进行论证后,文物考古人员表示,此处为烽火台,具体年代仍然需要深入论证后才能确定。

农田内发现青花瓷

“我们这里的农田内,经常发现灰色的陶片、瓷片等物品,还有青花瓷片。听老人讲这里是古代的烽火台。”4月 1日上午,胶州市胶西镇宋戈庄村村民宋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称,在他们村东侧一个高台处周围,发现了很多灰色的陶片、瓦片和青砖,还有青花瓷片。

记者闻讯后赶到现场时看到,在村庄东侧的一片农田内,有一个2米多高的土台,长40余米,宽30余米,高2米。记者随后在土台和周围的农田处,发现了散落在地里大量的陶片和砖块,还有不少青花瓷片。“这些物品经常在地里出现。”村民宋先生告诉记者,每次在翻地耕种时,从泥土里都要翻出很多这样的物品。

烽火台高度逐年降低

“这个土台多年前很高,我们经常爬到上面去玩耍。”4月1日上午,记者在宋戈庄村采访时,82岁的村民李老汉告诉记者,从他记事开始,玩伴们就经常来到这个土台上玩耍,当时这个土台有4米多高,而且上面非常平坦,村庄的小孩就经常聚集在一起,爬到这个土台上玩游戏。

李老汉告诉记者,从小他就听老人讲,这里在古时候是个烽火台,他年轻时,经常在烽火台周围捡到完整的青花瓷碗,但很多都已经被毁掉了。现在这个土台上面已经种上庄稼了,高度也在逐年降低。

土台顶端发现汉瓦

4月1日下午,记者随胶州市博物馆的文物考古人员一起来到这个土台,文物考古人员告诉记者,他们2009年在文物普查时已经确定此处为文物。他们在土台周围和顶端发现了罕见的汉代瓦片以及宋代磁州窑的瓷器,还找到了明初的青花瓷片,甚至还有清末时期的瓷器、青砖等。从现场发现的文物遗迹来看,从汉代到清末时期,这里都有人居住,当时在这里居住的人并非平民,应该是官方人员或者是达官显贵。

考古发掘人员对土台边上的土层进行解剖后发现,这个土台的土质为夯土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此处为当时专门堆筑而成,而从发现的物品来看,此处应该为古代的烽火台。

已提交保护申请

胶州市博物馆文物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在胶州史志中,营海镇和里岔镇都有烽火台的记载,但这些遗迹早都没了踪影,保存这么完整的夯土烽火台在胶州是首次发现,同时也是青岛地区唯一一处。“从现在已经发现的文物来看,还不能确定这个烽火台的具体年代。”文物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对已经发现的文物遗迹进行研究并对现场的风土层进行解剖后,才能确定这个烽火台的建设年代。

文物考古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这个烽火台被确定为文物进行保护,胶州市文物部门已向青岛市文物部门提交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请。

相关链接

什么是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烽火”,是指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