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藏家郭庆祥:我如何错失李可染






[日期:2012-02-17]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谢易彤    [字体: ]

  一、走进艺术

 

  藏家身份的郭庆祥,可以说是出身草根,既不是书香门第,也不是学院出身,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靠服装、家具生意起家,有了启动资金又加之兴趣使然,郭庆祥在1992年开始尝试涉足艺术品收藏并成立了玥宝斋。看着他踏上艺术品收藏这条道路并非他外貌所传达出那么狂放不羁,而是更多的谦逊,为做好收藏他邀请国内知名画家、文艺批评家进入玥宝斋的专家团队。每次去国外做生意,他也会钻进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饱览馆藏佳作,诸如法国奥赛美术馆、美国大都会这类国际性的大馆,更是让他流连忘返。他强调,对于鉴定的标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收藏家不懂鉴定、不懂鉴赏是很可怕的事。难以想象这样豪气的东北汉子做起艺术事业来对于自己也有如此苛刻的要求。

 

  而在当时王健林通过了解,得知郭庆祥对艺术抱有这样执着的研究精神,郭庆祥也自信满满的说:“他坚信我是一个认真去搞艺术收藏的这么一个人,所以他相信我。”就这样从1997年至今郭庆祥负责大连万达集团的企业收藏。郭庆祥把玥宝斋的收藏重点放在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的收藏上,并且收藏目标的定位始终坚持一流大师的精品力作。

 

  1、《八十瑰宝》的价值

 

  对于他艺术鉴赏力和艺术认知的成长,就不得不能忽略《八十瑰宝》的出品。郭庆祥中肯的说:《八十瑰宝》不仅纪录下九十年代优秀艺术家的风貌,更成就了我的艺缘,与他们的交流和往来间相当于几十年的作用力。

 

  起源,要从1993年谈起,话剧导演梅迁找的我,他给我提议说赶紧把这些宝库留下,留下这些资料是无价之宝。我一想十几个人,每人才六、七万块钱,就是十万内就能拍,拍了这么一系列的专题,基本上每个人资料在两个小时左右。

 

  但像古元我们就拍了四天,古元给我的影响也很深刻,最打动我们的就是他当时把补丁裤子拿出来给我们讲述在延安时的生活,这就从一方面说明那个时候的人一种艰苦朴素的做法,我们很受感动,即使这样的困苦也没耽误他的艺术创作,很苦,但艺术作品却对国家、对社会、对自然都是饱有很深的情感。

 

  与吴冠中的佳话以几近尽人皆知了,拍《八十瑰宝》的时候,吴先生是拒绝采访的,与吴老深交还是数年后他们在大连的一次晤面。所以,真正受益其中的估计不仅是郭庆祥对艺术的认知,应该还有那份随艺术执拗的正义感。在相当一段时期里,吴老和郭庆祥深入的思想交流,真正奠定了郭庆祥的艺术观点,也敢于真情和敢说真话。

 

  2、可叹的历史往事 与李可染《万山红遍》挥之交臂

 

  再成功的历史也总会有些许遗憾,除了首入拍场38万的“学费”外,郭庆祥还分享了更多经验。他提到对于艺术品市场要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另外就是在机遇面前就不能犹豫。“我就曾在九十年代吃了一堑。1998年,李可染的夫人邹佩珠因当时在筹备李可染基金会时缺少资金,经基金会同意,把李可染的一张不足三平尺的《万山红遍》以100万元的价格卖给我。据她介绍这是李可染一生创作七张《万山红遍》中的第一张手稿,画好后原定是送主席办公室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送成。另外六张去向为李可染基金会藏一张大的;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各收藏一张;荣宝斋资料室收藏一张大的,卖掉一张稍小的;还有就是香港某藏家收藏一张。我当时认为这么小的一张画,也并非李可染独一无二的精品,60年代他的画风还相对停顿在写生稿的基础上,画面相对生硬,而且又是直接得自家属手中。要知道在当时一张作品100万元已是天价了,似乎相当于现在一个亿了......我提出80万元买下这幅画,邹先生没有同意。结果在当年,我介绍嘉德拍卖行在邹佩珠那里征集到了这幅《万山红遍》,并最终在拍场上以407万元被其他人成交。因此,我那年就‘损失’了300万元。

 

  随后在2000年荣宝拍卖会上,那一幅几乎同样尺寸的《万山红遍》(荣宝斋收藏)以501.6万元成交。这不能不说明我对李可染及李可染的这幅作品顾虑太多,《万山红遍》是李可染创作生涯中的特殊题材。由此可见,预见性和魄力对收藏家是多么的重要!从1998年到2004年,六年的时间里增值空间又有多少?我们无法想象。当时大家就认为是天价,我相信现在再拿出来还是天价,何况它的价格还掌握在拥有者的手里”。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