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十八】傅振伦与《钧瓷志》






[日期:2012-01-30] 来源:《中国钧窑考》  作者:苗锡锦 [字体: ]

第五节 傅振伦与《钧瓷志》


傅振伦(1906-1999),祖籍河北省新河县。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建国前,曾执教于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并在故宫博物院、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编译馆等处任职。建国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一度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教员,著名史学家、现代档案学家。

1927年,傅振伦先生在北京大学研究所,从事史志研究,不久撰写了《刘知己的史学》,写法深受英史学家麦大维的推崇,年仅20岁的傅振伦在史学界就崭露头角。1927年秋,傅振伦先生新编的《新河县志》被著名教授宋希宜誉为“新型地方志”,黄苇教授称之为“民国方志之上乘”。1982年中国地方志协会成立,傅振伦被聘为方志顾问。傅振伦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内容涉及历史、档案、博物馆、目录、文物、考古、陶瓷、科技……民俗、世界语、地方志等多种学科,尤其以方志学著称,被誉为史志学界泰斗和一代宗师。


上世纪80年代初,河南人民政府及许昌行署下发文件,通知编写《钧瓷志》。禹县人民政府责成神垕镇政府牵头神垕几个主要钧瓷厂家抽人,由我主持编写。当时我们这几个人,都没从事过编志工作,再加之史料阙如,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得到史学家的支持和指导。我于1985年初赴北京拜访傅振伦先生。当时傅振伦先生住北京安贞里2区14楼3门103号,既不通邮也不通电话,而且道路未修,也不通车。我步行去了先生家。过去只是和先生通过两次信,从未谋面,敲先生家门时,心里既激动又忐忑不安,不知怎么面对这位大学者,有些紧张。可同他一接触就被他那慈祥的面容和平易近人的作风所感动。他毫无名人的架子,使我如沐春风,拘谨之意即释。他把他的夫人——梁女士给我作了介绍之后,我们便沿着如何编写《钧瓷志》的话题攀谈起来,自然谈得很投机。先生不但在史志方面知识渊博,而且对陶瓷也深有研究,将他所知道的倾囊而授,在编写的指导思想方面他提出《钧瓷志》内容要详实,文字要简明简练,必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希望全力以赴,完成巨制,为禹州增光,亦地方志之一种专业志也。在钧瓷方面,对钧瓷命名的由来、起始年代、成色机理以及与其它窑口的关系等都作了详述。他甚至还把自己听到的钧瓷配釉要加大蒜的秘密也告诉了我。先生的一席话使我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完稿后,请他作序和题词,他都欣然允诺。

此后,和傅振伦先生不断书信来往,他还翻箱倒柜为《钧瓷志》提供资料。1985年7月,傅振伦先生专为《钧瓷志》写一篇文章,名为《钧窑琐谈》约两千字,较系统地提供了钧窑的命名、起始年代、成色机理等重要史料。傅先生又于1985年9月25日来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科:“迁居后,整理书物发现,1946年11月6日我从重庆复员北上到北京笔记一条,录之于下:‘1946年11月8日,回到阔别八年的故都,与故宫同时李鸿庆先生同游古玩铺,在东四牌楼南路西某家杂货铺,见到一件钧瓷盘。铭文:‘绍圣二年(1095年)五月口命望道口敬造,社长刘造于钧州高天祥题,是北宋之物。’。”
信中又说:“亡友朱预青,和我在故宫博物院同事,写有从郭世五先生轶事稿(郭是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曾为袁世凯烧造出“洪宪瓷器”)有一条说:‘郭五爷(即郭保昌,字世五)有宋钧窑渣斗一对,是买自清廷瑜瑨二妃者,还有郎士宁画一幅,共价现大洋六万元’可见宋钧窑价值之昂贵。”
《钧瓷志》脱稿后,请他审稿。审完初稿,随信又寄来序言,给《钧瓷志》作了评价。他说:“苗锡锦同志祖籍禹县,工作于地方者三十余年,对于乡邦名产的钧瓷,钻研有素,应政府之聘主编《钧瓷志》。曾与同仁,遍历县境窑址,调查古今造瓷情况,采集标本和生产工具,凡有关于瓷器工艺的资料,如残器碎片,以至窑神庙的断碣残碑无不搜求、传拓,还走访老艺人。《钧瓷志》一书,分为10章,计20万言,凡禹县烧制钧瓷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历史沿革,窑区分布,创作工艺,美术及其传播,钧瓷的品种、特点,以及国内各地钧瓷的发现和国外的著名藏品、人物、文献、掌故无不记载。此外,还叙述了新中国建国以来钧瓷就地取材及继承和发展的情况。这部专业志,是禹州志文物篇和产业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南省志经济志陶瓷工业篇的珍贵材料。为四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依据。清代爱国政治家林则徐称道《道光大定府志》说:‘如导行之有津梁,制器之有模范。’今《钧瓷志》亦有类似的功用。余素史志,又酷好古瓷、喜此书撰成,因题数语,以代祝词。”
上述可知,傅振伦先生对编写《钧瓷志》的关切,可谓无微不至,做到了仁至义尽。由于得到他和其他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钧瓷志》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考验和认可,连续两次再版,共出版11000册。据一位史志学者说《钧瓷志》出版发行数量这么大,在国内史志上尚属少见。
《钧瓷志》于1999年出版,傅先生于1999年去世。没能让他看到正式出版的《钧瓷志》,深感遗憾!
先生的信函,包括信封,我都备加珍惜,将来可能成为珍贵的文物;先生著作,我时常阅读。按年龄他是一位长者,按学问他是师辈。在我有生之年,应以傅老为榜样,以傅先生于1986年为《钧瓷志》所题“精益求精发扬国光”的精神,为升华钧瓷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也算是对傅先生的报偿吧!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