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磁州窑的历史分期






[日期:2011-03-02]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 [字体: ]
  北朝隋唐时期: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心窑场位于今河北省南部的磁县、峰峰境内。据考古调查,以观台窑为中心的漳河流域和以彭城窑为中心的雀阳河流域至今已发现有观台、冶子、艾口、申家庄、北贾璧、彭城、临水、富田等17处古窑址。唐《元和郡县志》载:“隋开皇十年……置磁州,以县西九十里有磁山,出磁石,因取为名。”可见这里制瓷历史久远,瓷土蕴藏丰富。
  磁州窑的烧造历史源于北朝。窑址调查表明,磁县的贾璧窑、峰峰的临水窑自北朝就开始生产瓷器,创立了北方最早的青瓷窑场,是磁州窑的开端。贾璧窑末见文献记载,近人著作申认为是北朝时期的青瓷窑址。1959年古陶瓷学家冯先铭先生前往贾璧村调查,定为隋代。贾璧窑青瓷产品有碗、钵、壶、罐、砚、高足盘等。青瓷胎色青灰,釉色呈青褐或青绿色,器型硕大,胎体厚重,器内有明显支烧痕。瓷质分粗、细两种:粗瓷胎色青灰,颗粒较粗,多有黑色斑点,釉呈青褐色,外壁施半釉,有流釉现象;细瓷胎色灰白,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釉色青绿透明,器外壁办施半釉,轮廓清晰,制作规矩。用木柴作燃料,烧成温度在1200C左右。
  临水窑青瓷产品有:钵、碗、高足杯、矮足盘和高足盘。胎质细腻,釉色青黄。最突出的特点是半数以上器物口郎施用化妆土,施化妆土部分釉色黄白。柴烧,烧成温度在1170~l200度之间。磁县北齐武平六年 (公元576年)的高润墓曾出土龙柄鸡首壶、覆莲罐、烛台和罐、碗等青瓷,其中两件口部施用化妆土的青瓷碗,其型制、胎质、釉色均与临水窑出土的碗相同,应为该窑产品,据此临水窑的烧造年代可定到北齐时期。
  磁县境内北朝墓葬中还出土有早期青瓷,如东魏尧赵氏墓出土的7件酱褐釉瓷器,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碗、双耳瓶、细颈瓶、四系罐等,这些青瓷很可能与早期磁州窑有关。日本学者上田恭辅曾提出磁州窑始于晋,探寻更早的磁州窑窑场则有待于迸一步的考古发现。
  唐代,中国瓷器生产呈现出“南青北白”的分布格局,北方以烧造白瓷为主。古陶瓷学家叶磷趾先生在他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中指出:“磁州窑晋代已有出产,唐时曾有优良之品,至宋始著名。”1975年,临水窑出土了唐代白瓷钵和碗,碗为卷唇,有的为玉璧底,有的为圈足外撇,器内有三五个艾钉痕。这些磁州窑白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较粗的灰白瓷胎上施一层细白的化妆土,再罩透明釉烧成,被称为化妆白瓷”。白化妆土是一种高铝矾土,俗称“碱土”,含铁量很低,在0.14%呢一0.5%扰之间,白度高,耐高温,不易熔融,与胎釉结合紧密,形成稳定的中间层。“化妆白瓷”的产生为宋金元时期磁州窑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的运用创造了条件。唐代磁州窑除烧白瓷外,还和当时北方其他民窑一样兼烧黑瓷、青瓷和低温三彩等,品类多而不单一。
  宋金元时期:
  在磁州窑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中,宋金元是其繁荣期,金代达到鼎盛。《中国陶瓷史》指出:“磁州窑中观台窑最具代表性,其产品的品系、种类可以说集本系诸窑的大成。“观台窑位于太行山东麓,漳河东岸,为磁州窑中心窑场之一。它兴起于五代宋初,历宋、金、元三代,元末明初逐渐衰落。这里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磁土、燃料,而且地理位置优越,水源充足,运输方便,有着得天独厚的制瓷条件。新申国成立后,观台窑遗址经过1958年、1960一1962年、1987年三次考古发掘。特别是 1987年3一7月,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河北省文研所和邯郸市文保所联合对观台窑进行的第三次考古发掘,历时4个月,共开探方、探沟12个,总面积480平方米,发现9座瓷窑、作坊及碾槽等重要遗迹,出土各种完整或可复原的瓷器2千多件,瓷片数十万片。卉挖探方分布在5个地点,基本覆盖了观台窑各个时期的地层。此次发掘地层清楚,出土丰富,根据地层关系、出土纪年物及带年号铜钱,并与其他考古材料广泛排比,将观台窑遗存分为四期七段,基本廓清了观台窑在宋、金、元时期的发展脉络,为宋金元磁州窑器物断代及进一步综合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