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耀州窑青瓷的装饰手法与技巧






[日期:2011-03-02]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 [字体: ]
  耀州青瓷的装饰手法比较多样化,有划花、剔花、刻花、印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绘画化妆土等多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流行和主要使用的装饰手法并不相同,从中可以看出装饰工艺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
  划花 是使用有弹性的尖状工具在坯胎表面划出线条纹饰的装饰手法。此种手法该窑场最早见于唐代,五代时成为主要手法,直至宋初仍如此。宋中期以后较少单独使用,多用作刻花花朵和叶脉轮廓内采用的辅助手法,并与之结合使用。宋代的划花,有单线条和并列多线条两种表现技巧。并列多线条的划花手法,是使用梳蓖一类的工具在坯胎表面一次划出多线条纹样。采用此种工具划花的手法,该窑场最早亦见于唐代,用来装饰擂钵内壁纹样,在器外纹样装饰申尚不见采用,到五代末和宋代用来作为剔花和刻花的辅助手法。
  剔花 亦称雕花,是用刀具将事先在坯体表面勾划出的纹样轮廓以外的部分全部剔除,便花纹凸起在坯胎之上,达到浮雕效果。此种手法,出现在五代时期,是五代黄堡窑工匠借鉴汉唐石刻艺术中的“减地刻”,是瓷器装饰工艺中的一种创新。剔花装饰手法主要流行在五代,宋初尚有延续,但不如五代时广泛。宋代中期及以后,在该窑的瓷器装饰中几乎难以见到。
  刻花 是用刀具在坯胎的表面刻出花纹线条的装饰法。宋代耀州瓷的刻花,风格与手法在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别具一格,独领风采。此种刻花手法出现在宋代早期偏晚一些时候,它是在五代划花和剔花手法基础上,将两种装饰手法的特点融于一炉发展起来的。这种刻花的工艺手法为:先采用直刀深刻,在坯胎上勾刻出纹样的大轮廓;再于深刻后的花纹轮廓外,采用斜刀广削的手法刻去纹样外的部分背衬。因先后两刀都着力大,刻削得深而广,使刻出的花纹清晰地凸出于坯胎之上。它不仅具有明显的立体浮雕感,而且行刀的手法犀利、圆活且流畅。在此深刻的凸起花纹中,再辅以蓖梳精心勾划的细线叶脉和花瓣纹理,最后被映现在层次有别和色调有阶的幽静雅致的玻璃质青釉下,晶莹华美,流畅生动,风雅洒脱。此种刻花装饰手法主要盛行于北宋中期,北宋晚到金代,仍继续大量生产,但其装饰主流地位已逐步被具有相同风格的耀州瓷印花工艺所替代。
  印花 是用刻有纹样图案的印花范具在坯胎上印出花纹的装饰手法。局部和简单的戳印及范模印制工艺,早在唐代献出现在该窑的装饰和成型过程中。但在碗、盘、碟、洗、盏、盆等整体圆器中,使用与宋耀瓷刻花同样风格的印花模和范印制纹样图案的装饰手法,则产生于宋代中期。由于耀窑刻花青瓷备受社会广泛欢迎,促使该窑工匠发明了同样风格和纹样的印花工艺,从而使产量大增。其制作方法是先用瓷土坯料刻出有花纹的印花范,晾干后人窑素烧而成;再在臃铲车上挂坯轮制出与印花内范大小和造型均相似的圆器坯件;随后将轮制出的坯件稍稍晾一下,晾到不粘即可。再将此晾过的坯件倒扣在印花范之上,用手掌或有弹性的小木拍沿坯件周壁轻轻拍打,使两者的造型和纹样一致;最后取下印有花纹的坯件,在糖铲车上用刀削修坯件的外壁,使其表面光滑并厚薄适当,再挖修圈足而成。发掘中不仅发现了大量较完整或残破的宋代印花范,而且还发现了不少将纹样图案刻在内壁的母体模具,表明其可便利地翻制出印花内范。耀州窑还发明了用母体范模制作印花内范的工艺方法。  
  贴花 是用模制或捏塑的方法制出各种人物、动物和花朵的浮雕造型,然后用坯料泥浆贴在需装饰的器坯之上的装饰手法。此手法在唐、五代和宋代均有采用。所见的纹样有仰覆莲瓣、人物、佛造像、力士、海兽、踏龙和行龙等。多装饰在瓶、壶、尊、灯、炉、熏炉之类琢器上,在碗盘盏钵类的圆形器上很少使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