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青瓷奇葩--略论龙泉窑的“金玉满堂”






[日期:2011-03-01] 来源:网络  作者:李晶庾 金志伟 [字体: ]
  青瓷是指以铁为着色的原料,在窑中1300℃以上的高温下还原烧制,而得到从青白色到暗绿色一系列浓淡不同的釉色。由于釉色取决于釉本身的组成,含铁量、釉层厚度和烧制温度以及燃料性质的不同,使我国南北方烧制的青瓷在风格上迥然不同,从而形成了南方青瓷与北方青瓷两大瓷系。
  解放以来,从全国范围内出土大量实物中我们可以知道,成熟瓷器首创于越窑,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都有一致定论。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越窑是我国瓷器的发源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瓷业史中,越窑青瓷以其精湛的工艺、端庄优雅的造型、晶莹透剔的釉色,得到人们的青睐。晋称之为“缥瓷”,唐称之为“秘色瓷”,宋时有“类玉、类冰”的美誉。不但是广大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同时也成了皇亲国戚、达官贵族的生活用具。许多文人墨客纷纷称赞。徐寅《贡余秘色茶盏》一诗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皮日休《茶瓯》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园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在国外,欧洲人称龙泉青瓷叫“雪拉同”即青瓷可以与身着美丽青色衣裳的主人翁雪拉相媲美。
  越窑自东汉创窑至南宋初,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开创了我国的青瓷窑系,在我国瓷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行业竞争等各种复杂的条件下。至北宋中期越窑逐渐走向衰落,而被龙泉窑所代替。龙泉窑也就成了浙江青瓷连续发展的纽带。
  龙泉县位于浙江南部,北与云和、松阳、遂昌三县接壤,东南与福建省毗邻。其窑址在今龙泉大窑、金村一带。从地形上来看,丛山耸峙,林木茂密,有取之不竭的丰富的燃料资源,有优质的瓷土,加上港叉纵横,水上交通也较便利。这一切,对龙泉窑的飞速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物资基础。
  由于我对龙泉窑青瓷颇感兴趣,经常往来于江浙一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杭州市江干区检察院金志伟先生,金先生酷爱陶瓷,数十年如一日,收集了数千计的越窑瓷片。走进其房间,架上、柜上、床下到处是瓷片,琳琅满目,令人目不遐接。其中有一片无边,六片有边,四瓣双弧连边形的的一片。从字体来看,以颜、柳楷书为本的有六片,篆体的二片。楷书庄重大方且清新活泼,篆书则显得古朴典雅。经再三多方面的考证,确认属于北宋龙泉窑的产品。象一次性发现数量这么多、品种这样齐全的龙泉窑“金玉满堂”青瓷,实属罕见,这对研究龙泉窑的性质、贡瓷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宋人庄季裕在《鸡肋篇》中说:龙泉窑“出青瓷,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出于此。宣和中,禁廷制样需索,益加工巧”。龙泉窑继越窑而发展起来,并且全盘继承了越窑的制瓷传统和工艺,从产品风格及烧制技术来看,都承师于越窑。所以从这些瓷片来看,胎质细密,釉汁透明,淡青中微显灰色,是北宋时龙泉窑典型的特征。
由于龙泉窑的制瓷工艺直接继承了越窑,其产品足以与越窑产品乱真,故许多外国专家学者都把龙泉窑瓷器鉴定为越窑瓷器,这就使我不得不考虑,龙泉窑在当时是否也烧制贡瓷。到钱弘俶时代,朝廷贡奉加重,光靠余姚上林湖烧制贡瓷是难以应付的,因而龙泉窑也就成了烧制贡瓷的重要窑场。
  吴越亡后,北宋统治者对浙江的青瓷十分重视,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赵光义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这对龙泉窑的发展无疑是极为有利的。根据这些瓷片的瓷质及字体款式内容等多方面分析,应为贡奉之瓷。首先从字体上来看,无论是楷书,或者篆书,均书写工整端庄,颇有法度。(其中一瓷片篆书“金玉满堂”之满字,可能是古“影”(满)字的伪字,暂存疑,待考)。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