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青瓷之乡— 龙泉大事记






[日期:2010-03-07]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乾元二年(759)

  分松阳县龙泉乡和遂昌县部分地置龙泉县,属括州。

  五代

  贞明五年(919)

  龙泉金村、刘田(今属小梅镇)等地制瓷作坊已具有规模。

  北宋

  太平兴国二年(977)

  建造华严塔(俗称金沙塔)。

  太平兴国七年(982)

  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兼理龙泉窑务。

  天禧二年(1018)

  建县学(儒学)于县东隅,学额二十。

  治平四年(1067)

  吴深、鲍康尧、季裒、吴克、鲍强五人同登进士,县民建五桂亭(绍圣中更名籍桂堂)于县东崇因寺左、大溪之涯,题名于亭。

  元丰四年(1081)

  县令黄发,兴学校,给诸生讲课,入学者众。

  元祐五年(1090)

  苏东坡为龙泉灵溪之洲命名为留槎洲,并为留槎阁书榜。继而陈舜俞题诗。时谓阁之雄伟,榜之遒劲,诗之警拔为三绝。

  元祐七年(1092)

  七至十二月,疏浚龙泉溪。处州各县均仿效。于是昼夜行舟,不再有沉覆之危。

  宣和三年(1121)

  龙泉县改名剑川县。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县。

  宣和中,因朝廷制样需索,龙泉青瓷益加工巧。

  靖康元年(1126)

  知县姚珏以郑公垟堰为基础,修筑蒋溪堰;新凿云水渠。冬,兴工,次年仲秋竣工。可灌溉畈田三十顷。

  南宋

  建炎四年(1130)

  五月下旬,溃兵杨京力扰龙泉,毁县学,仅存大成殿。绍兴二年(1132)秋,重建。

  绍兴二年(1132)

  十一月,福建农民起义领袖范汝为余部范忠率起义军攻克龙泉。

  庆元三年(1197)

  分龙泉县南松源乡及延庆乡部分地置庆元县。

  开禧三年(1207)

  岁旱,修蒋溪堰和云水渠。次年虽续旱,但李山畈受益于渠堰灌溉,水稻获丰收。

  嘉定二年(1209)

  县人何澹修纂《龙泉县志》。

  端平三年(1236)

  太学士赵宗王晋 报请朝廷,准建笏洲书院,并祭祀朱晦庵。

  淳祐元年(1241)

  六月,昴山崩,声闻数十里。

  宝祐三年(1255)

  是年至五年(1257),虎伤人一千六百多。

  咸淳十年(1274)

  十二月,元兵入浙,兵部尚书季可(龙泉人)奉命回故乡募兵抗元。

  至元十三年(1276)

  十一月,元兵入龙泉,县官降。

  至元十五年(1278)

  六月,梧桐川(今风鸣乡)木岱村张三八集众二万起事。元行省遣宣慰使伊奇哩率兵镇压。

  青田起义军季文龙部攻克龙泉,城郭两千余户毁于战火。

  (后)至元六年(1340)

  六月,大雨,水涨入县城,深丈余。

  十一月, 民饥,拨常平仓粮救济。

  至正十一年(1351)

  十一月,雷雹雨雪,十二月雨黑黍。

  至正十二年(1352)

  闽农民起义定攻龙泉八都。浙江副元帅镇处州石抹宜孙率兵星夜驰至龙泉,义军退走。

  至正十三年(1353)

  旱,歉收。十二月大雨雪。次年大饥。

  至正十五年(1355)

  六月二十日,青田潘惟贤起义军攻占龙泉,县达鲁花赤台宝忽丁携县印潜逃。章溢集乡兵围县城六日,起义军弃城撤走。

  至正十七年(1357)

  七月,红巾军由浦城、松溪攻龙泉,元参军胡深集乡兵拒于湖山。

  九月,章溢拨私田一百五十亩,于八都玉峰山麓建龙渊义塾。

  至正十九年(1359)

  十一月,朱元璋部将胡大海攻克处州,龙泉县归之。

  明

  洪武二年(1369)

  御史中丞章溢卒,葬于龙泉八都横溪桥头。弘治十五年(1502)墓被盗,朝廷续葬。

  洪武三年(1370)

  庆元县并入龙泉县,设巡检司于查田;十三年(1380)复置庆元县,巡检司撤。

  洪武十年(1377)

  正月十八日夜降黑雨,水色如墨汁。

  正统元年(1436)

  正统间,顾仕成在琉田(今大窑村)主青瓷窑。

  正统八年(1443)

  知县李善捐俸银购青砖,将城内数条卵石路基改为砖道。

  正统十三年(1448)

  十二月,叶希八率矿工起义军,攻克龙泉县城。

  正统十四年(1449)

  七月,矿工起义军陶得二别部攻龙泉,至济川桥,乡兵关闭南北桥门,桥上义军尽被害。

  成化元年(1465)

  林农广制松香。年贡松香七十斤十五两。造纸作坊遍布,年贡黄白纸五万三千七百九十六张。

  成化八年(1472)

  八月二十三日未时,城镇直街叶善增家起火,延烧二千余家及济川桥。

  弘治三年(1490)

  龙泉饥荒,饥民破官仓取粮,为首者遭杀害。

  弘治六年(1493)

  昂山崩。

  正德四年(1509)

  春夏大饥,民采榉树皮舂磨作饼充饥,食之多死。

  正德八年(1513)

  七月二十二日,县前店起火,延烧总铺谯楼(县衙前)、按察司、济川桥及民居二千家。

  九月二十六日,崇因寺佛殿起火,毁寺房及五千斤重铜钟一口。

  正德十一年(1516)

  叶溥出资刊行叶子奇《草木子》。

  嘉靖元年(1522)

  二至四月初旬不雨,溪井皆竭。五月十五至十九日大雨,平地水漫一丈五尺,人畜死伤无算,留槎洲民居漂荡殆尽。

  嘉靖二年(1523)

  十月,修蒋溪堰

  冬,于城东建籍桂社学,次年秋建成。

  嘉靖三年(1524)

  知县朱世忠捐俸置田二十亩,建仁山书院。

  嘉靖四年(1525)

  县人叶溥、李溥合辑《龙泉县志》。

  嘉靖三十二年(1553)

  大饥,县人吴文焕赈米三百石济饥民。

  嘉靖三十八年(1559)

  九月,戚继光至处州府招募矿工、农民从军,组建“戚家军”,龙泉丁壮踊跃应募。县民制“糖光饼”,欢送入伍士兵。

  嘉靖四十年(1561)

  闽广义军张琏部属三千余突入龙泉,据城六日。

  隆庆元年(1567)

  七月,处州矿工数百人集龙泉瞿源起义。处州知府李学礼发兵镇压,矿工散走。

  万历二十六年(1598)

  知县夏舜臣主修《龙泉县志》。

  崇祯十四年(1641)

  政和县张某与麻某聚众千余人起事。冬至日黎明破龙泉。知县刘明爽被缚。张、麻部据城一日夜,后撤走。

  清

  顺治三年(1646)

  明督抚田仰、勋镇方国安溃兵散窜城乡大掠,民皆逃匿。

  顺治四年(1647)

  原明处州府推官王廷简(龙泉人)联合龙泉柯进春抗清。清遣刘登瀛部镇压,进春死,廷简被擒。

  十一月初,程煌联合龙泉曹飞宇发动千余人起义,克龙泉城,达十天。处州参将陈元魁率部镇压,曹飞宇等退驻漈根安营扎寨。

  顺治五年(1648)

  二月,龙泉柳国柱等起义,屯西乡木岱口等处,陈元魁军镇压。

  十月,朱匡明(青田人)、曹飞宇等屯龙(泉)遂(昌)边境。与清兵战,败。次月,冯生舜等扎龙泉西山(木岱一带),清兵进捕。

  顺治六年(1649)

  六月,龙泉李魁选据山抗清,遭清兵围困,被捕。

  顺治八年(1651)

  疏浚龙泉溪。

  顺治十二年(1655)

  胡世定、傅梦吁纂《龙泉县志》。

  康熙十三年(1674)

  五月,靖南王耿精忠部将徐尚朝攻陷龙泉,抢掠后,纵火焚东前街。十五年八月,清总兵李荣、陈世凯荡平徐尚朝部。

  康熙二十五年(1686)

  四月,大水,冲毁桥梁庐舍田禾无算。

  康熙四十四年(1705)

  是年前后,修蒋溪堰,疏云水渠。

  康熙四十八年(1709)

  闽起义军彭子英、董天福攻龙泉,乡兵对抗于道太,彭子英等退走遂昌。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夏大水,秋旱,次年大饥。

  雍正三年(1725)

  大饥。

  雍正五年(1727)

  县常平仓添建仓廒二十五间,每间储谷六百石,总合储谷一万五千石。

  雍正九年(1731)

  六月大水,夏大饥。

  雍正十年(1732)

  虫灾。县民柯国荣于济川桥施粥济饥民。十一年,续饥,县民汤云汉赈饥民半月。

  乾隆元年(1736)

  创立聚英讲堂。

  乾隆十一年(1746)

  建育婴堂。

  乾隆十三年(1748)

  铁匠郑义生在县城东街开设剑铺。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建县丞署于安仁镇,至光绪十六年(1890)裁撤。

  云水渠被民侵占,堙塞,知县苏遇龙亲自查勘得复,并督促浚通。

  乾隆二十七年(1762)

  重刊叶子奇《草木子》,有齐召南、苏遇龙序。并聘县学沈光厚重纂《龙泉县志》。于留槎洲建立留槎书院,勘出百念丘荒田为学田,并将渎田笏洲书院遗址地二亩五分供师食用。

  乾隆三十年(1765)

  建瀛亭于县衙前长堤上,左右为荷池,池各广七亩许,亭前为三思桥。同治元年改瀛亭为问心亭。

  乾隆三十二年(1767)

  在县署东建金鳌书院。

  嘉庆十年(1805)

  龙泉巨富李鹤堂捐银一万四千两,复建济川桥。移桥址留槎洲下,历时两年竣工。

  嘉庆十一年(1806)

  四月,秀才汤瑾出资独兴留槎洲上。自此,洲之阁不再合于桥上。

  夏,大旱。

  嘉庆二十一年(1816)

  岁大荒。

  嘉庆二十五年(1820)

  小梅开设三和堂中药店,并附设药厂,制中成药。

  道光元年(1821)

  夏至后历四月不雨成旱灾。县城蔡云轩施粥济饥民。

  道光三年(1823)

  龙泉李澄捐银二千两,重建普济堂。

  道光十三年(1833)

  大旱,乡民来城觅食,饿死道旁者不计其数。

  道光二十八年(1848)

  岁歉收。

  咸丰八年(1858)

  六月十五日,太平军石镇吉部克龙泉,至七月十五日全部离境去浦城。

  咸丰十一年(1861)

  十一月,福建总兵林文察率师驻龙泉。

  周老九、周六儿兄弟开设“万字号”剑铺。

  同治二年(1863)

  知县祝乡绅主持补刊乾隆二十七年《龙泉县志》。

  同治三年(1864)

  设厘卡,开征厘金。宣统二年(1910)升为厘金总卡。

  同治七年(1868)

  重修蒋溪堰及云水渠。十月开工,次年五月竣工,用钱三千缗(每缗1000文铜钱)。用石三千丈,用夫数百人,绵亘十余里,灌溉四千亩次。

  同治十年(1871)

  三月,集资疏浚龙泉溪滩。

  光绪三年(1877)

  知县顾国诏主修《龙泉县志》,次年刊行。

  光绪十四年(1888)

  城镇直街失火,全毁。

  光绪十八年(1892)

  建留槎精舍,招收诸生,知县毕诒策亲自讲课。

  知县毕诒策督建城镇直街和东前街葫芦门防火墙。

  光绪十九年(1893)

  重建育婴堂,严禁溺女婴。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基督教由德籍传教士传入龙泉。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古董商收购古瓷,大窑村青瓷古窑址被掘破坏。

  光绪三十年(1904)

  日商天野静之等由上海来大窑村购出土青瓷。

  夏至(六月十七)大水,水满城内与屋檐平,船可撑至清修寺边。

  六月二十四日,龙泉始设代ban邮政分局(民信局)。

  八月二十五日,外国传教士数人被处州双龙会龙泉分部会众驱逐,当夜乘船离境。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废书院,兴学堂,金鳌书院改为剑川学堂。其他书院、社学陆续改之。

  徐杰、李为蛟、周传濂、李为麟,翁望甫、李有麟等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创办私立毓英初等小学堂,为县第一所女子学堂。

  宣统二年(1910)

  福州南台太和药房老板(日商)行原始平至大窑村搜购古青瓷。嗣后,年必数次,连续十余年。

  宣统三年(1911)

  十一月廿五日,处州府城光复,成立处州军政分府,龙泉县属之。

  设立县劝学总董。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