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景德镇瓷板画的艺术魅力






[日期:2010-09-20] 来源:艺术市场  作者:老瓷 [字体: ]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品种当中,当属瓷板画尤为突出,它始于明清时期,民间曾把它镶嵌在屏风、柜门、床架等处用于装饰,清朝中期一些民间艺人,他们运用中国画中浅降彩的绘画方法进行临摹和创作,开创了瓷板画的先河。
清末民初,瓷板画几乎成了达官贵人家中必备之物,艺人们此时纷纷设立画室,从谋生及商业角度出发,瓷松画四幅成套,有些按客商要求做成四块或八块,由不同内容的画面配成一套,瓷板画中青花、五彩、釉里红等不同品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众多作品中,其中以“珠山八友”作品最受欢迎。由于烧瓷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此时已能烧制出大面积的瓷板,效果如同纸绢画一样,陶瓷艺人的创作可谓如鱼得水。
清末民初的浅降彩最能表现出艺人的高度文化修养,由画面设计。勾画到渲染皆由一人完成,题材多样化成为当时的陶瓷创作主流。这个时期,以汪晓棠及潘宇为代表,可谓当初瓷板画一代宗师,百年来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保护。在汪晓棠的作品中,仕女造型优美、姿态轻盈、衣褶如行云流水、纹饰描绘精细、设色鲜艳明快。而潘宇的作品则用笔秀丽、色彩雅淡、构图均衡,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珠山八友”中的王大凡亦向汪晓棠拜师学艺。而汪野亭和刘雨岑则均出自潘氏门下,王大凡的瓷板画最多反映的是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作品,立意新颖、构图严谨、设色华丽是王大凡的主要艺术风格,其代表作有《粉彩十二生肖人物》,而汪野亭从青年、中年的工笔山水到晚年的写意墨彩山水,表现了汪氏炉火纯青的绘画功底,刘雨岑是“珠山八友”中最年轻的一位,年少聪慧,创作了很多精彩的粉彩花鸟作品,尤精于画公鸡以及后来的水点桃花,里面不凡显示出任佰年的水彩式的绘画风格,深深影响了后人。田鹤仙的擅长“梅花”题材,而其山水画却另有一番风味,画面诗意配合,相得益彰,最能体现书画入瓷的特点。徐仲南多才多艺,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及,他晚年画竹居多,尤其是小米竹苍劲秀丽,飘逸而不浮,格调高雅,造诣高深,晚年另称“竹里老人”。邓碧珊以画鱼藻闻名于陶瓷界,他的鱼藻画栩栩如生,真实动人,瓷板画《粉彩鱼虾图》是他的代表作。
 民国时期瓷板画大行其道,他们之中有些人的绘瓷技艺并不在“珠山八友”之下,很受当时商人欢迎,他们的作品以粉彩瓷板为主,画面多种多样,山水、花鸟、人物、虫草无所不精。当时瓷板尺寸有大有小,大到三尺多的中堂,小到用茶盘底剪下的薄片,四张薄片配成一套装上精美木框,十分流行。“青花大王”王步在抗日期间绘制了一系列风格独特的粉彩佛像瓷板画,很值得研究。
建国后景德镇陶瓷制作产生了很大变化,从个体逐渐转为集体,有名气的艺人都集中在陶瓷美术合作社,从而使技艺上的交流更为畅通,创作了不少带有时代气息的作品。随着陶瓷研究所、艺术瓷厂相继成立,更给艺人们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呈现了瓷板画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近百年来,景德镇各时期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陶瓷艺术家,他们的高超制瓷工艺,代代相传,佳作精品洋洋大观,享誉中外,弘扬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陶瓷文化,仅以瓷板画一例就不难看出其本士文化的浓厚文化底蕴。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瓷板画可谓百花齐放,大型瓷板画的佳作不断涌现,山水画的气势磅礴,人物画的形神兼备,花鸟画的多姿多彩,瓷板的创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它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