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邵士清:手拉坯绝活撼动地球村






[日期:2010-03-01]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16岁开始学艺的邵士清,如今陶艺生涯已有60多年,他最擅长的手拉坯绝活陶艺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即风靡日、美、加、澳等国,在多个国家展览并获大奖,有6件作品被故宫博物馆和聊斋纪念馆收藏,被誉为“活化石”,许多国际友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
  在旋转的机器上,邵士清用双手熟练地借助惯性把陶泥不断推高拉大,逐渐形成瓶的形状,稍加修饰就完成了造型,整个过程只有十几分钟,一气呵成。在记者眼前,一块陶泥眨眼间就在年过八旬的陶瓷美术工艺大师邵士清的手里变成了一件半米多高的梅瓶作品,整块陶泥几乎没有多余。

既快又好不沾泥

  “如果不是给大家演示,而是在安静环境下制作,可能几分钟就能完成一件作品!”在记者感叹大师出手之快的同时,邵士清的女儿邵玉娟告诉记者,既快又好只是老人平时对弟子们最基本的要求。
  同在现场的2009山东陶琉艺术作品展评评委、青岛大学教授许雅柯给记者指出重点:“陶泥一掂,邵老就知道能做出什么样的东西,一气呵成,整块陶泥几乎没有多余;完成后洗一洗手,全身上下再无半点泥。这才称得上绝活,干净利落!”
  原来,早在我国与日本建交后的交流时期,邵士清就以手拉坯“拉的又快又多”而让日本陶艺专家赞不绝口。然而在交流中,邵士清却发现自己拉坯弄得身上带泥,不如日本专家干净,于是他暗自揣摩研究,从此,手拉坯身上从不沾泥,令人称奇。
蓝线碗到大龙瓶
  大龙瓶、莲花尊、葫芦提梁壶,这是摆放在山东陶瓷公司的展厅里的邵士清参加本届山东陶琉作品展评的3件获奖作品。而他最擅长的手拉坯绝活陶艺作品,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在多个国家展览并获大奖,有6件作品还被故宫博物馆和聊斋纪念馆收藏。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邵士清当初拜师学艺,学的竟是做平凡的蓝线碗。邵士清告诉记者:“我16岁学徒,跟邻居学做饭碗,就是过去常用的蓝线碗。光揉泥就学了几个月。那时候工作不是8小时,而是计件吃饭,师傅得先干活,有空的时候才教,我就一边帮他揉泥一边学习,等师傅休息我才能练习。”
  后来出现机压陶瓷,手工陶瓷几乎没人干了,但邵士清从未放弃这门手艺。“因为有美术和书法功底,我参照古代作品的造型、釉色,再加上自己的创造、摸索,开始做一些陶瓷艺术作品。”老人的绝活不只是手拉坯,雕、刻、镟在内的整个作品制作过程都是他自己一手包办。
  经过多年经验的积淀,以及与老师、朋友互相交流,互取所长,邵士清的制作技艺愈加纯熟,作品也越来越有自己的风格。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职于淄博美术陶瓷厂(现北国陶苑)的邵士清,代表厂里与日本陶艺专家进行交流,受到了一致好评。当时,日本人专门为他制作了50分钟的纪录片,记录了他从揉泥、拉坯制作到上釉、烧成的全过程。此后,他的作品相继在美、日、加、澳等国家展览并获得大奖。“当时参展都是连展带销,带去的作品总是很快就卖没了。”作品在国际上大获成功后,一些外国友人相继慕名前来学艺。法国女郎吴丽雅就曾不远万里来到淄博,向邵士清学艺3年。

袖珍梅瓶仅有拇指大小

  手拉坯难在哪里?邵士清说,最难做的是两极,也就是大和小。“做大,靠力量,好几块泥加起来有四五十斤,要一次起来,胳膊的力量是有限的,必要时我连大气也不敢喘!”邵士清讲得兴味盎然:“但更难的是做小。”老人拿出刚做的袖珍梅瓶和小碗展示。记者看到,梅瓶只有拇指大小,而精巧的小碗碗口只相当于一枚中等纽扣。“做小件,手和眼要很协调,稍不留神就会功亏一篑。”尽管已是81岁高龄,但技艺纯熟的他无论做大件还是小件都得心应手。目前,邵士清正在潜心制作即将参加10月召开的中国首届陶琉大赛的作品。
  “邵老的境界很高,他能把很粗犷的东西做的非常精巧,而且还能写会画,可以独立构思造型,从揉泥、拉坯到上釉、烧成全是他一人完成。他的作品风格鲜明,独树一帜,在上世纪我国与日本建交之初,他就已经是一位受日本欢迎的首屈一指的陶艺家。”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管理员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