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陶瓷火柴缸 取火史上的一段绝唱






[日期:2010-07-09]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火柴在我国,最早是一种舶来品。作为五洋(洋火、洋皂、洋烛、洋烟、洋油)之一,早在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就通过贸易传入中国。

  我国民族火柴工业出现于1877年。在旧中国, 我国的民营火柴企业大都资本弱小,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一些北方地区的早期民族火柴厂商,主要以生产黄磷火柴(又称“摩擦火柴”)推广市场,获取利润。因黄磷含有毒性,以后又被硫化磷火柴所取代。黄磷和硫化磷火柴都有使用方便,随处可擦燃之特性。欠缺是安全性较差,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很容易引发火灾。

  1950年6月5日,新中国“全国火柴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议禁止生产黄磷火柴〔该类火柴,1906年就被日内瓦国际公约宣布禁止生产和使用)。1956年1月,“全国火柴工业专业会议”召开,决定在火柴行业全面停止生产硫化磷火柴,一律改产安全火柴。

  上述历史背景,告知我们出产于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北方农村地区,用于盛放和擦划火柴的青花瓷火柴缸,其流传与使用的期限,应该始于民国前后,止于20世纪60年代末。

  笔者每年都有机会去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觅一些古籍旧书和古玩杂件,因喜欢收集老火柴商标及相关杂件,见地摊上摆放的火柴缸,便情有独钟,买了下来。几年下来,经整理也收藏了近百只民国青花瓷火柴缸。很多藏友同好时常光临寒舍,见到我把玩于书桌和博古架上的这些青花瓷火柴缸,常误以为这类小玩艺是水盂或是笔洗,还有人说成是下围棋用的盛子罐。推其原因,主要是现今我们使用的火柴“安全火柴”,它是利用外侧磷面擦划火柴的,黄磷和硫化磷火柴,已为今人所不识;其次,即使在民国时期,火柴缸也不出自江南。因南方地区气候潮湿,每年有黄梅雨季。而北方则不同,这一带以盛产黄磷和硫化磷火柴为主,这类火柴对广大农村消费而言,经济实惠,加上该地区气候干燥,将火柴置于火柴缸内,放上一段时间也不会受潮。火柴缸放在灶台或客厅中,需用时随手取出,缸沿边,表面涂有的细砂,一划即燃,使用十分方便。

  火柴缸,以青花最常见,祭红釉、釉里红、果绿釉和鳝鱼黄釉、茶叶末釉等也偶而见之。它的外形有三角形、方形、六角形、缸状及罐状等。火柴缸上部边沿的纹饰有几何纹、如意纹、蕉叶纹、锦地纹、缠枝纹、朵云纹、莲瓣纹等多种。

  鉴赏青花瓷火柴缸,十分不易,多数缸上没有款识和铭记,一般都出自民间工匠烧制于民窑。从中国火柴工业发展史推断,该器物产生于民国时期,至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今后期国家禁止硫化磷火柴生产为止。火柴在清末至民初期间,市场上虽能见之,但售价昂贵,属达官贵人、上流社会的一种奢侈生活消费品,一般平民百姓不能问津。笔者藏品中有一只火柴缸,其缸口边沿上有“甲子”二字,按“甲子”推算,应属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出品。由于火柴缸停用的时间距今只有三四十年,故潘家园一些“抓货”的旧货商,还能在北方一些农村地区收进该物,放在潘家园地摊上兜售。青花瓷火柴缸,因均烧制于民窑,属一般的普通民用器物,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从古玩角度而言,虽不可与官窑工整细腻、典雅华丽攀比,可它毕竟是中国取火文明史上的一段绝唱,曾经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宠物”。它贴近于现实生活,为寻常百姓所看重,也体现了民间工匠艺人一种自由奔放、洒脱的情趣。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