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安徽古代名窑:隋唐欧盘古窑址






[日期:2021-11-11] 来源: 利庐书院  作者:马胜利 [字体: ]

 

安徽省萧县在修311省道时,在欧盘路段发现隋唐时期的窑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县博物馆于2015年5月底开始对欧盘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历经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发掘,发现大量的“V”型三岔支钉和支托类窑具等遗物,清理发现窑址6座、房址15座、灰坑50个、制料池4座、古墓葬2座、灶类遗迹1处,出土瓷碗、高足盘、四系盘口壶、盏、杯、钵等各类瓷器达10000余件。青釉白釉高足盘较多,高足盘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的器物。



高足盘最早见于北朝,这种器物在隋代比较流行,隋代的绘画、壁画上都有所见。目前发现隋代烧造高足盘的瓷窑有河北的贾壁窑,河南的安阳窑、巩义窑,安徽的淮南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邛窑等。上述瓷窑主要烧造青釉高足盘,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见胎上的黑点杂质。南距著名的白土寨窑址仅4公里左右,本次发掘拟定在省道南侧布5×10米探方13个,于省道北侧布3×20米探沟一条,共计发掘面积710平方米。今年7月8日至10日,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大学和安徽省博物院等单位的近20位专家学者,经过对欧盘窑遗址发掘现场及出土文物的考察,重新确定了萧县境内瓷窑的始烧年代。“从出土的隋代瓷器遗存来看,始烧年代应该在隋代,比国家一直公布的萧窑始烧于唐代,又往前推进一个朝代”。


芜湖的繁昌窑、淮南的寿州窑和萧县的萧窑被称为是安徽三大古名窑,其中繁昌窑和寿州窑2001年分别晋升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钵”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中国瓷器的外销出现了较大的规模。


萧县博物馆周水利馆长表示,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发掘面积小等方面因素局限,有关专家得出上述结论也无可厚非。此前,窑瓷学术界一直公认故宫博物院的李辉柄先生1987年4月考证的萧县瓷窑晚于寿州窑,是继承寿州窑的“传承关系”。淮南市博物馆馆长沈汗青认为,从此次出土隋代器物的特征和风格来看,萧窑与寿州窑应该是一种“兄弟关系”,二者相比,萧窑的隋代器物具备更多的北方文化因素,寿州窑则更多的反映出南方文化因素。



结合后续开展的萧窑窑址考古调查可知,欧盘窑址在萧窑窑系中地位举足轻重,从地理位置上讲,其位于众多窑址的最北端;从时代上看,其主要烧造时代为隋至盛唐时期,本次发现刷新了有关萧窑始烧年代的认识;从产品的种类和品相来说,欧盘窑址所出遗物质量属上乘,尤其是一批精细白瓷器以及印花和褐彩的装饰工艺的发现。欧盘窑址2015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受限于工程用地和建设工期的原因,本次发掘所布探方整体呈一条长探沟,近乎于对遗址进行东西向的解剖,在此狭长的发掘区内清理出种类和数量众多的遗迹、遗物,为深化萧窑的研究乃至深入探讨南北瓷窑过度地带的文化面貌有重要意义,也为探讨南北瓷业交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欧盘古窑址瓷片标本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