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厦门同安上陵窑址






[日期:2021-10-12] 来源: 厦门尚泉堂  作者:佚名 [字体: ]

 

本文旨在第一,通过研究上陵窑与其它元明窑址的对比与产生的原因来推断出上陵窑为何会烧制正宗的龙泉窑系的梅子青。第二,通过对窑址所在上陵村的窑址传说与上面的断代进行推理,分析上陵窑的作用以及是否与明代的碗窑系的鲎壳帽窑一样为外销瓷的原因。第三,通过器形等各方面实物特征对比分析,同时对窑址及周围进行实地走访,来从实践上确定它的贸易属性与生产技术,包括窑址的构造以及所烧制产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上陵村

研究的采用内容和范围

本文主要以下面三本书的文史资料,和当时该窑各方面考察的资料来源。

(1)《厦门陶瓷之路》郑东著;

(2)《福建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厦门市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编;

(3)《珠光青瓷故乡-同安窑》杜志政著。

考究范围

(1)以窑址本身和所在村庄为实地考察范围,标本及厦门古代港口的采集类似标本;

(2)则是以文字形式,窑址所在村庄的老人走访实录等。

窑址被水泥覆盖的地方

上陵窑址的断代与产生的原因

上陵窑的起源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上陵窑在当地也称为碗窑,說明在古時,這里有窑址是众所周知的,且也以碗为主,故第一种說法是內用說,此窑烧制時間短,規模小,但产品质量上乘,技術成熟,废品率低,可以認為是当地所用之窑,(因為烧制产品也必然不多,若外銷,效益不大),但第二種説法則較为实际,它不仅被用作外銷,而且属于支窑,因為在漳浦石寨窑,南靖等地也有燒造类似釉色、器形之物,故第二種說法則認為屬于元明時漳州仿燒龍泉窑系的一部分窑工在此地另設一支窑,那么此種說法成立嗎,我認為成立,因為確實有在廈門古碼頭如同安劉五店,杏林馬銮灣拾到类似器形釉色的梅子青瓷片,雖說不能百分之百確定,但支窑系一說,我是支持的。

石寨窑產品



第三种說法則是認為元末戰爭,從浙江逃难过来的龍泉窑工所燒一說,此種說法則待考究。

上陵窑捡拾标本時所摄

上陵窑址的实际产生作用及斷代

從當時的歷史背景環境下看,首先,明代中叶,漳州月港的崛起,势必会影响到上陵窑的生产与外销,但它那昊花一现的作用则说明了元明之际浙江龙泉窑系的梅子青产品,十分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烧制技艺与审美,断代上,虽说许多人支持其为明代窑址,但我认为其始烧于元末,终结于明晚期更符合逻辑。原因有三点,第一点,月港的崛起,同安及泉州港等地的外销作用被弱化,产品运输上有问题。第二点,人们审美观的改变由于元明时,青花瓷已经成为热销产品,深得外国人的喜爱,隆庆开海,嘉万之后,更是在闽南各地出现了烧制青花瓷的窑址,而梅子青加上这种传统的刻划工艺青瓷,已经不再受到太多人的追捧,故那时出口贸易容易出现问题,第三、明晚期倭人对闽南百姓的袭击和屠杀,比如嘉靖三十六年的倭人袭击屠杀同安等闽南地区,包括明末的明郑与清军的斗争,也势必让上陵这块西通漳浦北通安溪的战略要地受到战火的侵扰,而有史料记载,上陵村附近的军营村,明时,就已有城寨,因此我认为,从元末烧至明晚期是合理的推断,且从烧制产品上等⋯更能说明乃元明之物,此因我们稍后详解。

上陵窑部分产品

上陵窑的产品与艺术

上陵窑的烧制起于元,终于明,其主要装饰工艺为刻划花,卷草纹碗边,菊瓣纹底,胎釉的特点是厚胎厚釉,釉厚如一潭湖水,青绿且若隐若现,简直如龙泉窑再造,胎质细腻不粗糙。杂质不多,露胎部分多有火石红,纹饰上与龙泉窑类似,十分精美,可谓是同安窑址中的一枝奇葩。

上陵窑址的各方面特征


杜志政巜同安窑系》一書中上陵窑的標本图

1、地理位置,上陵窑址共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位于同安区莲花镇上陵村下窑白帽山南麓(碗仔内)于1995年十一月厦门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調查古瓷址時發現,窑址在下窑分布于山麓小溪岩北側,上窑則分布于兩側道路山坡和被覆盖的村道,分布面积現總共約200平方米左右,因为当地茶园种植开垦,而导致窑址毁坏严重,有明显窑址遗迹不容易发现,故标本采集不多。

2、上陵窑的窑室燒制結构技術,根据郑東老師一書《廈門陶瓷之路》在下窑一山坡斷面發現磚彻小窑炉,當時此處仅存窑尾,窑尾后壁頂部略呈弧形,而參考早于上陵窑時期的元代漳浦石寨窑,其窑室介于分室龍窑和橫室阶級窑之間的窑爐結构,因此,參考《閩南古陶瓷研究》一書中第84页闽南古代瓷窑演变发展略图来看,上陵窑应在元明时期过渡后,发展为B1横室阶级窑。

央视窑炉3D示意图

上陵窑的窑具上,器物采用M形匣钵装烧,一匣一器,烧制的产品质量高,器形上,有直口敦式碗,和菊瓣口折腹盘等,失透状的釉层为石灰碱烧成,色泽上异常接近于经典的龙泉窑的粉青和梅子青,釉厚且纯正温润,玉质感强,烧制温度高。






上陵窑采集和当地上陵村收购的标本

上陵窑的产品运输及有关问题

上陵窑目前所在的村庄仍有溪流从军营村的高处流下汇成一条溪,我个人认为,当时应是从水路运下窑址所在的高山再汇入莲花溪入海。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