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德化窑址(屈斗宫窑址)






[日期:2021-04-17] 来源: 泉州 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作者:佚名 [字体: ]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出口商品生产代表性遗产点,即位于泉州西北山区腹地的德化窑系屈斗宫窑址和尾林——内坂窑址。德化窑系屈斗宫窑址,是10-14世纪泉州地区最繁忙的外销瓷生产基地之一。距泉州古城130公里。制瓷技术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自7世纪起,瓷器就在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技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10世纪起,瓷器成为中外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风靡世界,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china”。

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泉州地区陶瓷业的发展,10-14世纪,窑场遍布泉州城内外,现已发现的外销陶瓷窑址150多处,分布之广泛居中国第一,历史上著名的窑场有德化窑、磁灶窑等。

德化窑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是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为中国手工业史、陶瓷史、海外交通史、对外贸易与经济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德化窑所在的德化境内是泉州主要的瓷器产区,拥有陶瓷生产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的一个山区县,东西长62.1公里,南北宽60.4公里,总面积约2232平方公里。境内山多、水足、矿富,为德化千年瓷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据《德化县文物志》记载,目前,德化县境内发现的古窑址多达239处,其中青铜时代1处,唐代1处,宋元时代42处,明代30处,清代177处,民国时期55处。这些窑址遍布德化全境,很多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有的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德化窑场选址日臻科学性,沿溪两岸依山坡建窑的选址可就地取“柴”,瓷土的淘洗沉淀用水方便,舟楫运输运量大、运费低而且较好解决陶瓷产品在运输中易破损的问题。既最直接高效解决产业链的问题又能最低成本解决原材料的供给和产品运输的问题,使产品价格更具有市场竞争性。宋代以来,德化窑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产品种类、釉色和装饰技法上传承和创新;窑业技术不断尝试、创新,形成完整体系,并对外进行技术传播。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德化窑依托刺桐港陶瓷业应运崛起。解决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问题,依靠泉州海商、瓷帮。泉州海商既了解异域风土习俗,又熟悉德化窑业状况,由他们提供海外市场需求的信息引导德化窑产品生产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以市场导向按订单烧制(亦称来样加工),譬如:“军持”就是东南亚穆斯林的订烧器皿。双管齐下,开拓产品运营渠道。

宋元时期是德化窑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窑业水平高,规模大,产品日益精湛。产品博采众长,因地制宜,独具特色,并以海外市场为导向,大量远销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德化窑由自给自足模式,一跃成为10—14世纪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而蜚声海内外,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屈斗宫窑址】

这座回廊式保护棚就是屈斗宫窑址。

遗产区的周边界都是沿着破寨山周边村庄道路划定的,有效地保护了破寨山窑址的生产基地环境,以及窑业遗存要素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保护管理】1988年1月,屈斗宫德化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三班、盖德、龙浔、浔中四个乡镇的宋至明代窑址。2005年,屈斗宫德化窑遗址被列为“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项目。这是保护碑。窑址由德化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主要工作包括日常维护、义务讲解、文物安全。

【屈斗宫窑址概况】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南坡上,东南面与祖龙宫窑相邻,南面为校舍。破寨山属中低山地形,山体浑厚,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山顶海拔525米,山体高差约45米,窑址面积约7900平方米。1976年4月25日至7月26日,由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原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联合组织,对屈斗宫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1015平方米,揭露分室龙窑一座,全长57.1米,宽1.4~2.95米,共有17间窑室,窑床坡度12~22°。

屈斗宫窑基的发现,证明自宋元以来,在德化尚存一种古老的“鸡笼窑”窑炉类型,填补了德化窑炉发展历史的一个空白,是研究中国古代南方窑炉技术体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资料之一。

当年发掘出土器物标本6793件、生产工具800多件。出土物皆为宋元时期的白釉和青白釉器,胎质洁白、细腻、坚致。白釉细腻温润,有的呈乳白色,已开明代建白瓷之先河;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处呈淡绿色,光泽感强,清雅美观。

屈斗宫窑窑炉遗迹结构较完整,对德化瓷窑业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窑炉】

窑炉:由窑头、上窑路、护窑墙、火膛、窑壁、窑底、窑门、窑尾组成。

1、窑头:即烧窑起火用。

2、上窑路:窑炉两侧有上窑路,残留的路面用夯土、陶瓷器残片、残损窑具相混合铺垫而成。

3、护窑墙:窑门之间用砖、石及生产废弃物混砌成弧形护窑墙,以起到高温烧制环境下对窑壁的支撑和加固作用。起防护窑顶坍塌,本地俗称“窑奶”。

4、火膛:即窑口。

5、窑壁:有明显增厚的窑汗的窑壁,其上方是投柴孔的位置。

6、窑底:这是凸厎匣钵,支垫,垫柱,垫圈,像这些密排的支垫,说明烧窑器物用支垫支烧。

7、窑门:窑炉两侧均开有窑门,为装窑和出窑的通道。

8、窑尾:即烟囱,出烟口,烧窑的最后阶段。

【堆积层】这是窑旁堆积,第1层为表土层,含较多植物根系,并有少量瓷片、窑具残片、红烧土颗粒;第2层为红黄色生土,较为致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