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丹丘瓷韵——台州青瓷的工艺与美学






[日期:2021-01-10] 来源:台州文旅  作者:佚名 [字体: ]

      台州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地域上相对封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与社会习俗,与此相应,台州窑也有着相对独立的发展脉络,且形成了一定的风格。

台州市古窑址分布图

      早在万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台州先民就开始在此繁衍生息。台州境内也遗存了大量先民们日常使用的陶制品,主要以夹炭陶、夹砂陶为主,还有泥质灰陶、黑陶,器形有罐、壶、鬲、釜、鼎、豆、盘、钵、杯等。

下汤遗址新石器时代双耳红陶罐

红陶短颈罐 下汤遗址新石器时代

峙山头遗址 上山文化晚期双耳罐残片

      商周时期,台州境内人口数量增多,加之大量徐国后裔迁入台州,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台州陶瓷生产规模扩大,面貌更加丰富,并呈现出了以印纹陶和原始青瓷初为主体形态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小人尖遗址出土的釉下拍印曲折纹的原始青瓷器,胎体坚实,器型规整,是由陶向瓷过渡这一漫长过程中的历史见证。

西周原始瓷印纹罐

西周原始青瓷簋

      台州地区在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属楚,为越族的一个分支瓯越居住区。这一时期,台州生产力有了长足进步,各地墓葬及生活区遗存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标本众多,器形有罐、坛、钵、碗、杯等,纹饰有网纹、方格纹、米字纹、回纹等,体现较高造型装饰艺术及制作水平。

战国麻布纹陶罐

战国麻布纹双系陶罐

      秦汉时期,随着土地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与北方中央政权联系的日益紧密,台州地区的经济与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反映在陶瓷生产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考古发现及实物分析,这一时期台州陶瓷发展突出体现为两大方面:其一,西汉初期以温岭大溪为中心的具有瓯越特色的陶瓷;其二,东汉晚期印纹硬陶技术的高度成熟与青瓷器的出现。

温岭塘山一号墓出土的随葬器

      六朝时期,台州窑陶瓷生产规模大,烧造工艺先进,产品质量高、类型丰富,迎来了台州窑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台州窑场众多,在灵江下游以临海郡城章安为中心,分布着临海溪口、临海涌泉、路桥埠头堂等几个窑址群,共二十多处窑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在《浙江古代瓷器研究》一文中指出:“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台州地区,以往发现窑址很少,好像是三面包围的无瓷区,经近年来文物普查,在天台、仙居、三门、临海、黄岩和温岭等县市相继发现了东汉至宋代的大量窑址群,证明台州有悠久的烧瓷历史。”

东晋点彩鸡首壶,高24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1厘米

      隋唐时期,随着台州的政治、经济格局向西、向南迁移。台州的陶瓷业中心也由章安的回浦河转到临海附近的灵江两岸,路桥埠头堂转到温岭大溪下员山。大溪窑青釉彩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用褐彩在青瓷上描绘精巧的装饰图案和美术绘画。二是大量采用褐彩结合刻划花的手法,在壶、瓶、罐的肩腹部,先刻划写意的花卉纹,再在纹饰的阴刻线处施以褐彩为地,产生独具地方特色的视觉效果。

      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地发展,官民对瓷器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出口海外的需要,大大促进了台州陶瓷生产的发展,台州青瓷迎来了烧造的高峰。沙埠青瓷窑址发现于1956年,1963年被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岩沙埠窑遗址

      沙埠窑产品可分为青瓷和酱釉瓷两类。青瓷产品种类有碗、盘、罐、执壶、盏托、碟等,纹样装饰丰富,尤以婴戏纹、鹦鹉纹等最具特色。

北宋沙埠窑青瓷刻花鹦鹉纹盘标本

各式凤凰纹

北宋沙埠窑青瓷熏炉

      梅浦窑址众多,古时候相传该处有称“三十六支窑”,其最盛时大约有窑场60余家。梅浦与许墅窑所烧造器物种类比较丰富,五代至宋以后,其烧造的技术工艺日渐精巧,瓷土的淘炼精细、胎体细腻干净;修胎工艺规整、挺括、匀薄;刻划花工艺精致灵动;釉质光润紧致,釉色青翠,器形与品种也越来越多。

北宋许墅窑覆叶纹果形盖盒

      台州窑陶瓷烧造的历史漫长,发展脉络清晰,从东汉至唐宋,每个时期都有随着政治经济中心转移的核心窑场或窑群。本次展览宗旨,即明其源流、显其特色、定其高度,以扩大影响,让台州青瓷走进大众,使更多的人了解台州的青瓷文化;让台州青瓷走出台州,使国内学术界认同台州的青瓷成就。(展览地点:台州市博物馆四楼展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