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李建东|鹤壁窑钧釉火照形制浅析






[日期:2019-05-14] 来源: 河南鹤壁 李建东  作者: 河南鹤壁 李建东 [字体: ]

 鹤壁窑烧造始于唐代,终于元末,长达五百年之久。在长期的烧造瓷器的过程中,鹤壁窑工在不断探索土与火的艺术,也在师傅的口口相传之中,一代代传承着烧造的技艺。据考古资料证明,鹤壁窑烧制钧釉瓷从金代至元代(除去战乱外)约一百六十年左右的历史,古代先民在制瓷业的过程之中,不断地学习、借鉴、改进和创新, 这些所发明的测试窑火温度与观察釉色的试片,即火照。都是为烧造钧瓷所专门设计制作的,人们通过火照的成色,掌控着整窑瓷器的火候。这一小小的试片使得钧瓷的成品率大大的提升,更是窑把头简便有效的测试器具,已形成了鹤壁窑自家独特的窑具风格。笔者根据近年来收集和发现的钧釉火照,其形制大体归纳为八类,现初步整理一下,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一、“片”形火照

   在鹤壁窑“片”形火照之中,其形制可分为:三角形圆孔 、三角形竖条纹和不规则形。一是倒“三角形”圆孔火照。上半部施釉,片中部镂一圆孔,以便挑钩钩出观察其釉色,识别窑温(图1)。二是“三角形”竖条纹火照。上半部施釉,无圆孔,下半部无釉处,刻划有竖条纹标记,有一至十数码标识(图2),其胎质一般为灰白瓷土胎。三是不规则形火照。正面施全釉,背面无釉施酱色,也无圆孔,背面无釉处刻划有大写数字标记(图3) ,还有刻有“正”字加数字标记符号者(图4) 。这些火照有的插在一个圆形底托之上(图5),上面大概有一个盖子罩着。从刻划有数字标记符号的片形火照来分析,主要表示窑温每个阶段所要测试温度的刻度,或者以放置的方位而标记不同数码。每烧一窑要验火多次,以便窑把头测试整个窑炉火候,何时缓火、紧火、沟火、 掩火,以调控整窑温度。

图六

  二、“提篮”形火照

 

  “提篮”形的火照,主要是外包裹体外边粘有提梁,酷似提篮形状(图6)。其火照采用缸砂土做外罩,里面底部放置倒“三角形”火照片 。窑把头从窑内取出,需用火钩挑提篮过梁,辨识其火照的成色,需用锤子敲开上面包裹外体以观察之 。

图七

三、“粮垛”形火照

    这种火照下部分为圆桶状,上端有盖帽,极像农村的粮垛,故名“粮垛”形火照(图7)。其盖子上顶部平,中有镂有一圆形孔,以便于从窑里用铁钩挑出来。其垛子里,中间插一倒三角形试片,如观察火照片,从窑内钩出可把上盖揭开,以辨识其火照的色相,来判断整窑瓷器的烧造温度的变化。底足部平坦,其火照胎为细白瓷土,其外部残留护胎酱红釉色。

图八

图九

  四、“钵”形火照

    钵形火照,无圈足,平底。为口向下,底部朝上,放置于垫饼之上,采用覆烧法(图8)。其钵形火照口径一般在3.5~6.8厘米之间,底足3.5厘米(图9)。其胎质为细白瓷土胎,外施护胎酱釉。底中部镂一圆孔,为钩眼。钵体内施钧釉,有的钩眼旁边留有两个圆点标记号,此钵形火照,是专门拉坯制作而成,多见于鹤壁盘石头窑、砂锅窑、龙卧窑等窑口。

图十

图十一

图十二

五、“碗”形火照

    碗形火照口径一般在8.4~11.2厘米之间,足径在3~5.6厘米之间,高在4.1~5.5厘米之间。目前发现碗内分两色釉、三色釉、六色釉、九色釉的碗形火照(图10)。这种火照是采用素烧碗体,圈足内镂一圆孔,口沿及外壁施釉护胎酱色釉。其圈足和外壁上刻划有竖条纹记号 (图11) ,以及大写“十”字标记符号(图12),以表示火照试釉的测试记号,这种碗形火照是叠罗在一起而扣烧法,其大多出自鹤壁盘石头窑。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